山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密码是什么?4月11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坚定发展信心 勇担时代重任”民营企业家系列记者见面会,邀请4位民营企业家围绕“积极创新创业 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一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企业家们讲述了他们以创新突破开辟发展新路的生动实践和奋斗故事,也是山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泰安汉威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孙桂彬:技术和市场是最重要的两个抓手

2010年我从南京到泰安创业,至今15年。汉威成立15年来多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去年销售收入突破26亿元。虽然体量还小,但在细分市场,8项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了国内第一、全球前三,形成了技术和市场双领先优势。
这些优势的取得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的行动重点、拼搏的创业团队、优越的营商环境。
汉威自成立以来,坚持“数一数二”发展战略,注重ESG建设,确立了产品四大矩阵方向,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细分领域寻找匹配自己条件和资源的产品,在产品选择上注重差异化、多元化和矩阵链化。
汉威最重要的两个抓手是技术和市场,在技术上不断研发新产品,迭代升级新技术,不断突破革新,形成持续领先的优势。研发、生产上实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在全球布局,采用“毛细血管”式营销方式直接面向终端用户,不断提高占有率和服务能力。国家单项冠军产品异辛酸原来依赖进口,公司在工艺研发上另辟蹊径,创新了品质更好、更有竞争力的工艺路线,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有相当数量的出口。
“简单、高效、真实和价值”的企业文化凝聚了一帮干事创业的精兵强将。汉威不断研发新产品、建设新项目,员工成长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很多,创业热情一直高涨。骨干员工都是公司股东,大家目标一致,高效执行,相互协作,有力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
没有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创业和发展都会很难。从外地到泰安创业,我深刻感受到了山东优渥的综合条件和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
当前,民营企业要把握好政策窗口期。做强国内主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强化提升供应链能力,提升产品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我们的氯化胆碱、碘系列产品从后来者成为领先者,靠的就是做强主业信心、决心和行动。
其次,积极布局海外。通过市场多元化分散风险,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一方面加快建设海外仓,提高就近服务能力,提升客户粘度;另一方面主动布局建设海外工厂或并购国外企业,形成海外本土生产能力,消除当前环境下的地区和国家壁垒。汉威产品目前出口占3成,海外有8家贸易公司和1家工厂,海外公司运行健康、发展势头良好。
还要构建全球产业生态。根据全球产业链特点、资源优劣势和客户需求分布,推进建设区域化的营销服务中心和制造中心,从最初的单点作战到多点协同,形成全球联动,构建全球化的产业格局和生态。
唐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峰:坚持产品力、生产力、渠道力、价值力创新

我长期在央企工作,回到济南创业这些年来,感受到山东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非常明显,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山东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沃土,民营企业投身山东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设前景广阔、机遇无限。
唐派集团从创业伊始就立志为全球家庭提供可信赖的医疗健康产品,并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创新,即产品力创新、生产力创新、渠道力创新、价值力创新。
通过科技驱动和跨学科技术融合,在产品功能、质量、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产品力创新。目前,家庭医疗健康品牌秝客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线,小到创口贴、绷带等伤口护理用品,大到紫外线消毒机、电动轮椅等医疗器械,从系统化的医用固定支具到专业化的康复设备,已有400多种产品取得国内和海外医疗器械注册备案,拥有海内外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近300项。
以往消费者订单数据只能实时同步到仓储中心,通过将各个独立的数据孤岛进行数字化链接,现在消费者订单数据可以直接同步到相匹配的生产工厂和具体的生产线,同理反向可以通过大模型预测销售数据,能够均衡工厂产能并降低仓储周转库存,实现了新零售+工业互联网的“C2M”模式,客户当天下单、工厂当天生产、物流当天发货,形成“端到端”的极速、柔性供应链,通过持续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通过互联网统筹国内外渠道,唐派集团两年多时间完成了家庭医疗健康品牌秝客在20多个国家的渠道布局,打造了家庭医疗和银发用品的全球跨境电商基地。
坚持ESG发展理念,在生产制造、渠道营销、仓储物流等全过程力行环保节约,尽可能使用可降解可循环材料,最大程度追求零污染少排放,用实际行动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统一。
唐派集团还把发展银发经济作为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重大机遇,在国内率先构建“银发经济中心+养老适老展示中心+养老助老生活服务站”三位一体的银发消费新场景,省内首个银发经济中心已在济南投入运营。
山东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陈硕:人工智能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能释放最大价值

极视角创立于2015年,是专业的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工具+生态企业,目前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和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
极视角成长为行业领先的AI基建与应用服务商,形成了独特的平台和生态优势。从企业的发展来看,我认为主要是抓住了三个机遇:
首先,抓住产业发展初期的创新机遇。极视角在创办之初就开创了“算法商城”模式——它类似于智能手机的应用商店,通过开放的工具和平台将全球开发者汇集起来,开发出成千上万种算法和场景,需求方能够像下载App一样获取AI能力,因此获得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同时,我们持续在底层技术和产品上开展攻关,突破了算法商城构建、工具链优化等关键技术,搭建起数据、算力和应用之间的“桥梁”,有效降低了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门槛。
其次,抓住产业深入应用的服务机遇。在2021年深化山东与港澳台合作推进会上,我们作为省重点项目将总部落地山东青岛,并实现了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和平台工具服务政企客户超过3000家,持续助力省内龙头企业参与“人工智能+”行动,协同打造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数字产业链。作为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的代表,我们向更多港澳青年推介山东的就业创业政策,帮助他们融入山东,让山东成为更多港澳青年到内地发展的第一站,带动更多的港澳青年拥抱内地、共赢未来。
最后,抓住产业变革的突破机遇。当前人工智能进入2.0时代,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正深入改变产业发展范式,极视角全力攻关以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础的完整工具链体系,牵头承担了2024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填补了省内在相关领域的产品空白。
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的落地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的新繁荣,极视角一方面利用开源模型能力加速大模型在产业侧的落地;另一方面通过创新驱动和生态聚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加速大模型落地方面,山东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拥有大模型落地的丰富场景;当前大模型在产业侧应用落地挑战大,AI方案提供商需兼具工程化与持续运维能力。极视角共创和陪伴式开发模式已助力青岛地铁、青岛港等省内多个龙头企业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打造行业垂直大模型,共同走在全国前列。
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玉和:瞄准行业前沿,敢于进行逆周期投资

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生产各类清洁能源装备关键部件,产品主要应用于风电、核电、水电、抽水蓄能、光热、深海工程等领域。
伊莱特在风电领域的突破可以用技术深耕、协同创新、绿色担当三个关键词概括。目前中国15—30兆瓦风电机组的研发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作为风电法兰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我们一直坚持提前投资、提前布局,确保企业的技术储备和设备能力领先行业3—5年,满足风电行业最前沿的研究。
比如,今年1月刚刚完成吊装、开始测试的全球最大漂浮式风电机组“中车20MW启航号”,这台风机的14件塔筒连接法兰就是由我们伊莱特提供的,最大直径超过了12米,是行业之最。这个产品在大风车上的作用就相当于竹子的竹节,只有竹节坚硬,才能保证一两百米高的大风车不被大风吹倒。像这样的下一代海上风机,我们会在主机研发阶段就主动介入、深度合作,共同完成设备支承所需要的部件规格,技术要求。
只有瞄准行业前沿持续不断地研发投入,敢于进行逆周期投资,才能在市场中不断赢得商机,创造行业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20MW大风机的测试基地也建在山东,法兰和塔筒也都是在山东制造,这充分显示出山东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的聚集效应。山东结合山东海洋大省的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好措施,不断推动山东风电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锻造是各类高端装备核心部件的基础成型工艺,面对核电、海洋工程、航空航天这些高端市场,要想向上突破,就要向下发力,俯下身去研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这些基础科学。
所以,继2015年与中国科学院李依依院士签署研发协议后,伊莱特2024年又与中国科学院李殿中院士签署了合作协议,形成了强有力的双院士科研助推引擎。
今年我们又投资11亿元建设了超大装备核心部件事业部,将建设2.2万吨全球最大自由锻压机和轧制直径22米全球最大轧环机,其中2.2万吨压机预计今年三季度就能试产。这些大装备对于提高我国核电、深海工程等高端装备的自主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企业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格局,要想在主业上有突破,就必须敢于去行业最前沿的地方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道路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