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时超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作为支撑。
经济导报记者从3月25日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与山东省政府签署《共建“技能山东”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支持山东率先在全国构筑技能人才集聚新高地,这也是我省首个以技能为主题的部省协议。
“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将通过部省共建方式,支持我省在技能人才培养、技工院校管理、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潘文勇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有助于我省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将达到35%;到2030年,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100万人以上。
牵头组织首届黄河流域职业技能大赛
“《框架协议》提出,支持山东发挥在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的龙头作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刘保俭表示,推动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共建共促,正是此次部省协议为山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带来的助力之一。
据悉,在这方面,我省将借力创新省际交流合作,牵头组织开展首届黄河流域职业技能大赛,设立黄河流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师资研修中心,促进沿黄省份技能要素充分流动、技能人才素质水平持续提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技能人才支撑。
其实,山东在职业技能竞赛方面,早已做了充足准备,通过“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以赛提技”,一大批技能人才从竞赛中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出了职业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我省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100项省级‘技能兴鲁’职业技能竞赛,数百万名技能人才以技会友、切磋技能、提升水平。”刘保俭表示,去年6月,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设立89个赛项,20多万人直接参与各级选拔。
“我们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盯‘十强产业’、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鼓励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刘保俭称,2023年,全省组织了169项省级“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其中,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设计等“十强产业”、先进制造业相关赛项占据半壁江山;数字经济类大赛42项,占全部赛项的24.8%。通过竞赛产生的技术能手和技能达人,活跃在生产和教学一线,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更是聚焦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着力打造黄河三角洲技能人才集聚高地。
“东营市先后成功举办黄河流域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黄河流域高技能人才培育协同创新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在全省率先建成集培训、竞赛、评价于一体的渤海工匠学院。”东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袁永鹏介绍,下一步,东营将承办好首届黄河流域职业技能大赛,大力推动黄河流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师资研修中心建设,加快培养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技能人才,搭建黄河流域高技能人才交流协作平台。
向“技工教育强省”转变
《框架协议》还提出:在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共建共促,支持山东开展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专业设置上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上对接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上对接工作过程,教学场地上对接企业环境;建设优质技工院校、优质专业和技工教育联盟(集团)。
所谓工学一体化,是指采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教、学、做”融会贯通,是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据潘文勇介绍,山东已有88所技工院校纳入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试点名单。“办学精度不断聚焦,成立7家技工教育集团,创新开展‘订单式培养’,积极推广新型学徒制,为企业‘量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有效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
截至2023年底,全省技工院校开设“订单班”“冠名班”989个,为比亚迪、奇瑞、齐鲁制药等企业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全省各类“订单班”“冠名班”在校生达3.7万人。
牵头组建全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的济宁市技师学院,在引企入校、入企办学方面成效显著。该学院院长杨楠介绍,学院已建立了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数据监测评估系统和企业用人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学院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与太阳纸业、京东等300余家企业开设订单班338个,为山东荣信、辰欣药业等59家企业培养3000余人。”杨楠称,学院每年可以为济宁市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培训技能人才3500余人。
刘保俭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加大工学一体化改革力度,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普遍实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其他技工学校50%以上专业实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全省一体化教师认证比例达到60%以上。
“我省还将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技能人才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动态调整和优化技工院校专业,建设一批前沿专业,促进技能人才精准供给,增强服务大局能力。”潘文勇表示,全省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支持政策正在酝酿出台,此举将有助于提升技工教育办学能力,推动我省由“技工教育大省”向“技工教育强省”转变。
超7500家鲁企可自主评价技能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共建共促,是《框架协议》提出的另一个方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支持并指导山东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政策措施。
技能人才评价是优化技能人才配置、激发技能人才活力的重要手段。
据潘文勇介绍,近年来,山东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已率先试行特级技师岗位制度,实施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社会化改革试点,推动技能人才评价不断向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方向转变。截至2023年底,全省备案自主评价企业7500余家,数量居全国前列。
山东能源集团作为山东省国际化水平高、规模体量大的能源型企业,近年来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里走出了诸多行业领先的技能大师、大国工匠。企业现有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等省级及以上高技能人才达490人。
“我们注重实施‘外引内培’人才工作项目,坚持外引重质量、内培提数量,重金奖励优秀人才。”该集团副总经理张若祥表示,该集团已累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万余人次,特级技师及以下每月享受150元至1000元不等的技能津贴;首批首席技师颁授金牌并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每月享受技能津贴3000元。
潘文勇表示,下一步全省将深化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职业技能与专业技术职称贯通评价制度,培育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参与新职业开发、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制定,为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同时,全省还将加大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力度,把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等技能领军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范围,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激励制度,激发技能人才成长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