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下午,中国山东—新加坡经贸合作交流会暨2025新加坡山东周开幕式,在新加坡金沙会展中心举行。会上共签署18个重点合作项目,涉及总金额约8.2亿美元。
单单一次交流会,为何会有如此丰硕的成果?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新加坡是山东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也是山东在东盟国家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双方的经贸合作早有坚实基础。此外,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法律体系健全、基础设施完善、金融环境良好,未来在山东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新加坡有望成为鲁企区域总部的首选地和国际化基地。
三十多年合作愈加紧密
山东省与新加坡虽然相隔千里,合作的纽带却越来越紧密。早在1993年11月,山东省与新加坡就联合成立新加坡—山东经贸理事会(也是本次交流会举办单位之一),是新加坡与中国地方政府建立的第一个经贸合作机制。山东省商务发展研究院对外开放研究所副所长李想表示,三十余年来,山东和新加坡双方在绿色经济、现代服务、贸易与互联互通、人员交流以及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密度、额度不断加大。
如今,新加坡已成为山东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全省实际使用新加坡资金9.4亿美元,占全部外资的8%;2025年1月-7月,来自新加坡的外资约3.34亿元,占全部外资的5.34%,仅次于香港。同时,山东与新加坡贸易往来占与东盟贸易往来的8%以上,以金鹰集团、澳亚集团、丰益国际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新加坡企业,连续多年在鲁投资扩产。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冀晓群则提到,新加坡是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枢纽,汇聚了世界一流的法律、会计、咨询、项目管理等专业服务人才,而山东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产业基础、经济规模、区位优势等方面。
“因为双方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山东需要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通道,而新加坡需要广阔的应用市场、产业落地场景和新的增长空间。”冀晓群认为,这种高度的互补性是双方合作的根本动力。
区位优越合作前景光明
据了解,新加坡作为山东在东盟国家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截至目前,山东在新加坡投资的企业超过600家,累计到位资金达84.3亿美元,投资领域覆盖18个行业门类,67个行业大类,主要涉及批发零售、商务服务、科技推广应用、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
李想表示,新加坡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法律体系健全、基础设施完善、金融环境良好。近年来,山东企业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山东能源、浪潮集团、山东高速、蓝帆医疗等一大批山东省属企业纷纷在新设立区域总部,将新加坡作为国际化基地。
对于双方下一步经贸合作的前景,冀晓群提出了七点建议:一是可以打造“智慧绿色”贸易通道,探索发展数字贸易,构建“数字丝绸之路”;二是拓展商品贸易领域,比如农产品与食品方面或者绿色产品的技术与服务方面,都可以通过新加坡进入国际市场;三是应当共建高水平合作示范区,利用好新加坡—山东经贸理事会这一核心平台,将对话机制升级为项目落地和问题解决中心;四是开展高等级金融合作,为山东的绿色转型项目(如海上风电、氢能、节能环保行业等)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开展高科技与新兴产业,比如生物医药产业、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的合作;六是开展基础设施与城市开发合作,引入新加坡的投资者和运营商,参与山东的智慧城市、工业园区、物流枢纽、环保设施(比如水处理、垃圾发电)等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七是联手开拓第三方市场,结合山东的制造能力和新加坡的资本、项目管理及国际网络优势,共同参与境外特别是东南亚、中东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建设。
展望未来,两位受访专家均表示,伴随着中新自贸协定全面升级,在中新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山东与新加坡的经贸合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