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AI技术迅猛发展,为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与革新。但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AI技术也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成为造谣生事、扰乱社会秩序的“帮凶”,一条隐秘的AI造谣利益链悄然形成。
不久前,公众号运营者钟某为蹭“海啸预警”热点,借助AI生成“30万居民撤离上海”等虚假信息,引发社会恐慌,最终被警方拘留。这绝非个例,从“四川峨眉山人猴大战,猴王被当场击毙”的虚假视频,到“7月1日起老年人坐火车可打折”的伪政策消息,再到“山西大同悬空寺部分建筑物坍塌”的恶意造谣,AI生成的谣言如病毒般在网络中扩散,严重干扰公众认知,破坏社会公序良俗。

AI造谣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背后离不开巨大的利益诱惑。据央媒报道,部分MCN机构利用AI工具每天发数千条谣言,收入万元以上。江西曾查处一起典型案件,涉案人王某某经营的5家MCN机构,运营着842个自媒体账号,长期组织员工筛选热点文章,通过AI篡改、编造不实内容吸粉引流,以此赚取平台收益;重庆网民康某余为靠流量牟利,用AI编造“某地发生爆炸事故”的谣言;四川网民杨某则组织多名兼职人员,借助AI生成“广州限制外卖配送”的虚假信息……这些妄图借AI造谣获利的行为,最终都受到了公安机关的依法惩治。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提升自身辨别能力,理性思考,才能让不法分子无利可图。
面对AI造谣这一严峻挑战,仅靠单一力量难以根治,必须多管齐下,从源头扯断其背后的利益链。9月15日,《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中央网信办负责人表示,要强化规范引导,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促进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枢纽,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加大对AI生成内容的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并拦截谣言;另一方面需完善用户实名认证与信用评价体系,对违规造谣用户采取限制功能、封禁账号等措施,同时优化流量分发和收益分成规则,让造谣者无法通过平台获取利益。此外,提升公众网络素养也不可或缺,相关部门可通过公益宣传、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辨别AI谣言的知识,引导公众保持理性,从根本上减少谣言传播空间。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赵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