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
其中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中提到,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今年以来,“春秋假”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多地也陆续开始探索实施春秋假。

从“农忙假”到春秋假
什么是春秋假?顾名思义,是在春季和秋季专门设置的假期,区别于传统的寒暑假。
春秋假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多60后、70后还记得,过去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除了有寒假和暑假以外,在春秋两季还会放春假、秋假,也叫“农忙假”,学生可以回家帮家里干农活。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双休制度的全面推行,这一放假安排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近些年,春秋假又频繁被提及,并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
早在2013年国办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就对学校放春秋假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到: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966号建议提出“增设大中小学春秋假期,建立错峰休假制度促进旅游业均衡健康发展。”
同年10月,教育部答复称,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长的前提下,学校放假时间包括春秋假时间由各地、高等学校结合实际做出具体安排。
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再次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从长达十余年的舆论探讨可以看出,春秋假已经逐渐成为共识。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3%的受访者支持在更多大中小学放春假。
直至今年9月16日,国家9部门发文。
眼下,距离“国庆”只剩下两周时间,不少学生家长关心“中小学秋假会来吗”?

杭州、恩施等地已实行春秋假
目前,浙江杭州、湖北恩施已明确实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
说起春秋假,杭州是“先行者”,自2004年起开始实施中小学春秋假试点。近年来,杭州春假的时间一般在5月前后,秋假的时间则是10月前后。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还考虑到双职工家庭的难处,明确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免费春秋假托管服务,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2014年,湖北恩施州恩施市开始在义务教育学校尝试放春假。2017年起,恩施州决定在全州义务教育学校放春假和秋假,每次时长2至3天,原则上与法定节假日或双休日衔接。此外,今年3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教育局发布一则春假通知,明确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放春假,4月7日至8日,与清明节假期相连。

多地在研究相关事宜
9月16日,据人民网报道,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中小学春秋假并非省级层面的硬性要求,各设区市正在研究相关事宜,将结合各地不同情况做出安排。
9月1日开学第一天,成都市教育局回应中小学春秋假问题,称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并研究国内先行城市经验,支持学校在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学段特点和研学活动等实际,通过灵活调整教学计划,探索实行春秋假,并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校内托管服务。
8月,佛山印发《佛山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春秋假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双减”政策要求,调整中小学生学习节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形成劳逸结合的良好状态,引导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2025-2026学年将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春秋假试点。2025-2026学年秋假:安排在11月12日-14日,共三天。2025-2026学年春假,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共两天,具体时间待国务院公布2026年节假日放假安排后确定。
5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若干措施》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将“五一”前3个工作日、“国庆”前3个工作日分别设置为中小学春假和秋假。

专家:落实家长带薪休假是关键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刘德谦的观点,推行学生春秋假制度,还需多方协同配合、做好对接。
首先,要落实好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中小学放春秋假的意义才能更好体现,否则就可能成为家长新的负担。带薪休假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推动、监督。用人单位也应优先考虑子女上学职工的弹性休假安排。
其次,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中小学放春秋假的实施办法,学校在教学模式、教学制度上也要做出相应调整。这不仅是学习时间长短的问题,还是学习节奏变化的问题,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需重新适应。家长也应破除焦虑心理,切实陪伴孩子走进自然、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而不能将春秋假变成孩子的“第四学期”。
资料来源:人民网、广州日报、恩施日报、潮新闻等
(大众新闻编辑 于春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