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移动支付几乎渗透生活各个角落的当下,“碰一下”、刷脸等支付方式已从大型商场延伸至街头巷尾。在支付体验愈加“无感”的同时,用户信息的流向和数据使用也日益成为公众和监管关注的焦点。“碰一下”后,我们手机里的隐私是否也会被碰走呢?
作为“碰一下”支付背后的设备商——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商米科技”)近期在冲刺港股IPO的过程中,再次被监管部门聚焦于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
这家曾在科创板IPO折戟的企业,早在2021年上交所第二轮问询阶段,便遭遇包括“数据合规”在内的多项问题的监管问询。
如今重整旗鼓转战港股,监管层对其用户信息收集、储存,以及数据使用的追问仍未放松。
曾被上交所问询数据合规问题
近日,中国证监会公示了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国际司对12家企业出具补充材料要求。其中,商米科技被要求进一步补充说明多个关键事项,其中涉及其信息安全情况。
在此方面,商米科技需补充披露:其开发、运营的网站、APP、小程序等产品情况,收集及储存的用户信息规模,数据收集使用情况,是否涉及向第三方提供个人用户信息,以及上市前后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安排或措施等。
实际上,早在此前,商米科技的信息保护问题就曾被监管部门问询。
回溯至2021年商米科技谋求科创板上市时,上交所在第二轮问询中提出了4个问题,其中就涵盖“数据合规”问题。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彼时,上交所的问询函要求商米科技详细说明其涉及数据采集、管理、运用的具体环节;产品或服务中涉及用户的个人数据的采集情况,数据的运用、管理及合规性;以及是否存在侵犯用户隐私或不当收集、使用、转让、共享、公开披露用户数据的情况。
在回复问询时,商米科技披露,其公司、开发者、集成商和终端客户在技术、业务及产品(或服务)中涉及三种类型的数据。
其中,设备和应用状态数据,包括设备序列号、机型、在线/离线状态数据等;用户基本信息,包括用户的注册信息、实名验证信息、购买商品的下单收件信息;用户业务数据,包括终端用户的交易数据、订单数据等。
在当年经历上交所两轮问询后,最终,商米科技于2022年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此次还特别要求商米科技补充说明前期A股申报及撤回情况,以及是否计划继续推进A股上市及具体安排。
冲刺港股,信息安全再成焦点
此次商米科技转战港股,监管对其信息安全的关注度不减。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向“无感”演进,商米科技正是这类支付场景的设备提供商之一。
根据其招股书披露,商米科技长期与蚂蚁集团合作,从2018年开始推广基于人脸识别的刷脸支付。近年来双方合作推广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支付宝碰一下”。
商米科技称,其为蚂蚁集团提供数万台设备部署在全国各地,在配置打印模块的“支付宝碰一下”系列中其是最主要的供应商。“支付宝碰一下”已布局全国超400个城市,用户数已破亿。
这也意味着,商米科技处于接触海量用户数据的关键一环。
在招股书中,商米科技也坦言,“我们的业务性质无可避免地要求我们频繁且定期地收集、存储、处理及使用现有及潜在用户及客户的个人数据。”
尽管商米科技在招股书中自称建立了数据隐私及安全框架,但监管层显然仍存疑虑。被要求进一步披露数据收集规模与使用情况,也反映出其在数据合规性方面的解释尚不充分。
监管关注特别表决权及经营者集中被罚问题
商米科技成立于2013年,总部位于上海,起初主要提供餐饮行业外卖解决方案,随着蚂蚁集团、美团、小米等资本加持,迅速在安卓端商业设备市场扩张。
在其招股书中,商米科技自称为“最大的安卓端BIoT(商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该公司的股东包括:蚂蚁科技集团全资拥有的云鑫创投,其主要从事支付宝的运营;以及美团旗下的汉涛咨询、小米集团旗下的金星创投等。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此次还要求商米科技说明:公司上市后是否保留特别表决权股份或类似安排,控制权是否发生变更及相关认定依据。
同时,监管层也要求其全面披露历次增资及股权转让价格及定价依据,是否实缴出资,历史沿革中是否存在股权代持,设立及历次股权变动是否合法合规。
事实上,早在其此前冲刺科创板时,商米科技即提到,已于2019年6月设置了特别表决权。这使得其实际控制人林喆在持股仅40.24%的情况下,掌握了高达87.07%的表决权。
相较之下,蚂蚁集团旗下云鑫创投当时持股29.99%,却仅拥有6.49%的表决权;美团和小米系股东的表决权分别仅为1.77%和1.68%。这一表决权安排,使得资本方在公司治理中话语权微弱。
此外,美团旗下汉涛咨询在此前收购商米科技股权过程中,因“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曾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处以行政处罚。该事件此次亦被监管层重点关注。
证监会要求商米科技说明:股东汉涛咨询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被处罚是否对本次发行上市构成障碍。
盈利模式依旧单一,依赖设备销售
从财务数据来看,尽管商米科技相较此前申报科创板IPO时的业绩,已实现由亏转盈,但成长性并不稳定。
商米科技在2022年至2024年间的营收分别为34.04亿元、30.71亿元和34.56亿元,净利润则为1.60亿元、1.01亿元和1.8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该公司出现明显的业绩波动,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这一年度的经营表现也引发市场对其增长可持续性的关注。
商米科技的收入结构高度依赖于硬件销售。2022年至2024年,来自销售智能设备的收入占比分别高达99.5%、98%及99.5%,几乎完全建立在销售设备的单一商业模式之上。
尽管商米科技定位为“商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但其核心盈利依旧集中在传统的硬件销售环节。此外,商米科技主要依赖代工生产智能设备。这种盈利模式也饱受质疑。经济导报记者9月11日致电商米科技,其总机电话无人接听。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