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北京证券交易所出品的金融反腐微短剧《K线成长记》近日上线,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该剧以上市公司海工高科拟二次融资为背景,围绕公司、中介机构、监管系统离职人员与监管机构的博弈和斗争展开。非常形象地展示了海工高科违规上市、操纵市场、围猎监管人员的画面。很多业内人士在朋友圈发该剧的经典截图。

海工高科在IPO时,就存在财务造假的情况,通过刚成立的几家新公司进行业务走账。而在现实中,很多公司也是这么办的。

一些公司的招股书申报稿显示,公司的主要供应商、客户、外协厂商中,很多是成立两三年甚至当年刚刚成立的公司,这些公司的缴纳社保的人数为0,他们的主要业务就是为拟上市公司服务。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像海工高科这样的上市公司,上市前业绩是包装出来的,上市后业绩肯定不能持续。以前的造假需要想办法补上,或者找个天灾机会一次性处理掉。

在填好公司历史大坑之后,公司还是没钱,而且大股东和一些关键股东还没有套现。因此,海工高科就想着二次融资。而想多融资,就必须拉高股价。因此海工高科关联方才会自己高息筹资、通过几百个账户非法操纵公司的股票。

这种办法在10多年前可能不会被查出来,但现在肯定不行了,因为有监管机构有大数据。你股票账户的炒股风格、操作端、异常变动等等信息都会被查到。这也是海工高科最终被查的重要原因。

在海工高科违规上市融资、操纵股票的过程中,一些从监管机构离职的人员起到关键作用。这些人熟悉监管流程,人脉广,帮助违规公司出点子,围猎意志不坚定的监管人员。

近年来监管部门以市场化、法治化为改革方向,刀口向内加大监管力度,治理“旋转门”,集中精准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投资者最关切、最痛恨的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查处了一批内外勾连,破坏市场秩序,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腐败案件,坚持“惩防治”并举,“行民刑”协同,以强有力的举措,净化资本市场生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系统内人员和已经离职的人员被查。

看过本剧,感触最大的就是,在资本市场一定要守法,守得住底线。在大数据时代,一切妄图投机取巧的行为必将原形毕露。老老实实与市场共同发展,才能走得长远。正如剧中所言“资本市场不是比谁赚得钱多,谁赚得快,而是比谁活得久”。

短剧中阳光交易所市场监管部副总监林见蹊的演讲算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真实写照,她说,“K线是一条成长线,资本市场在成长,监管能力在成长,监管干部在成长,投资者也在成长;K线的成长是曲折的,在这条道路上,既有乌云盖顶,又有曙光出现。峰顶峰谷转换间,见证着执着和坚持,记录着踟蹰与放弃”。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石宪亮 实习生 益家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