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消费
支付宝“碰一下”挑战“扫一扫”:安全信任是核心考题
来源:大众新闻·经济导报   加入时间:2025-9-5 10:27:33  

2025年无疑是支付宝“碰一下”业务的爆发年。

自去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支付宝“碰一下”业务便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依托平台激励政策和便捷的支付体验,该功能已在部分支付场景实现对“扫一扫”的替代。截至今年4月24日,“碰一下”用户规模突破1亿大关。

该功能在商家端的推广同样迅速:截至8月18日,“碰一下”设备铺设突破100万台,覆盖商户数达400万。

不过,“碰一下”的亮眼表现,并未成为支付宝夺回支付市场份额的“救命稻草”——第三方统计机构易观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微信支付仍以59.7%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首位,支付宝则占比36.2%,延续收缩态势。

在支付宝加速布局"碰一下"生态的同时,市场对其安全性的担忧也日益凸显。能否构建一个让用户真正放心的支付环境,将直接决定"碰一下"能否真正走向深度普及。

“碰一下”快速普及

支付宝“碰一下”是基于NFC(近场通信)技术的一种非接触式支付方式。用户只需解锁手机,将手机贴近商家的NFC设备,即可完成支付。相比传统的扫码支付,“碰一下”极大简化了支付流程:消费者在手机解锁状态下,轻触终端设备即可完成付款,避免了打开App、寻找扫码入口等多步操作,支付时长从扫码平均所需的15-30秒压缩到仅3-5秒。尤其在双手持物、光线不足或人流密集的场景,其便捷性更为突出。

从2024年6月7日上海静安大悦城诞生第一笔“碰一下”支付开始,支付宝开启了大规模的场景拓展。2024年9月,支付宝在“外滩大会”上展示了超过50种“碰一下”解决方案,涵盖充电宝、自动收货、点餐、验票、出行等多个领域。随后,OPPO、小米、华为等主流手机厂商陆续将“碰一下”纳入其设备支持体系。

2025年4月,支付宝“碰一下”用户数突破1亿,其中50%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一群体对新技术接受度高,且在高频小额消费场景中具有较强的支付意愿。官方数据显示,在杭州、长沙等首批试点城市,有54%的年轻群体高频使用这一功能,用户满意度高达92%——“碰一下”在年轻用户中的高使用率,成为其快速普及的重要支撑。

为了培养大众对“碰一下”支付的使用习惯,尽快抢占新型支付方式的市场,支付宝还拓展了不少垂直领域的场景,但部分方式略显激进,引发了不少争议。

8月6日,支付宝与分众传媒联合推出“碰一下抢红包”服务。该活动目前已覆盖全国20余个城市,瞄准4亿城市主流消费人群。用户在等电梯时,只需解锁手机“碰一下”分众广告屏幕旁的蓝环,即可领取红包、优惠券并在消费时使用。不过,这一做法引发了不少质疑。许多用户认为,在电梯场景中并不存在实际的支付需求,这种突兀的广告植入,更像是对支付行为的“强制性引导”,不仅会引发心理不适,还容易对“碰一下”产生抵触情绪。

无独有偶,今年5月,支付宝和雅迪联合推出首款全面搭载“支付宝碰一下”的量产电动车——“冠能S白鲨”。该电车的官方指导价4699元起,用户无需携带物理钥匙,只需将解锁的手机贴近仪表盘“碰一下”标识区,即可实现1秒极速解锁,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90%以上。

不过,支付宝所强调的“省时省力”这一卖点,似乎并未真正打动用户。许多消费者表示,相较“一秒解锁”,他们更关注的是电动车的核心性能,如电池续航、电机质量等关键参数,而官方却“避重就轻”,在宣传中对这些实质性内容着墨不多。更有用户直言该电车定价缺乏诚意,“功能实用性不强,性价比太低”。

快速扩张给支付宝带来了“消化不良”的挑战。尽管“碰一下”在用户端和商家端的推广都取得了亮眼的数据,但这些推广方式尚未真正抓住用户的核心痛点——相较于节省几十秒的操作时间,用户更关心“安不安全”这一根本问题。

安全问题才是核心

1月23日,支付宝安全中心发文称,近期有自媒体发布摆拍虚假视频,捏造“使用支付宝碰一下钱被隔空盗刷”等不实内容,部分造谣者已受到惩处。

与该声明同步而来的,是关于“‘碰一下’支付很安全”的刷屏式“科普”。不少支付平台产品安全专家也纷纷表示,“碰一下”相当于用户通过碰完以后云端下发条形码信息来进行支付,这种支付方式大多需要在有网络的情况下来进行,如果发现支付过程有可疑情况,会触发用户的二次验证请求,甚至停止交易。

支付宝在当日声明中表示,已于1月21日启动“你敢碰我敢赔”保障计划:用户使用“碰一下”支付过程中如发生资金被盗,经核实后支付宝将作全额赔付。

不过,支付宝推出的保障计划,并未完全消除用户对支付安全的担忧。这种“兜底”政策虽旨在增强用户对“碰一下”支付的信任感,但也反映出NFC近场支付在安全性层面仍存在一定争议。

也有用户表示,尽管支付宝提供了全额赔付的保障,但如果发生被盗刷的情况,用户仍将面临冗长的申诉与核实流程,“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本不必承担这样的风险。”

除了技术层面风险的顾虑,“碰一下”还存在管理层面的隐患。以支付宝在电梯场景中推广的“碰一下抢红包”服务为例——支付宝官方一再强调该设备“绝对安全”,并解释其既不直接支付,也不会自动扣款,仍需用户解锁手机、手动点击才能领取优惠券——这类操作看似风险较低,但也并非牢不可破。

近年来,随着二维码支付的普及,“不随意扫描陌生二维码”已基本成为社会共识。那么,在公共场合中,NFC设备是否就可以随意“碰一下”了呢?若有不法分子仿造终端、诱导用户跳转至钓鱼网站,窃取用户信息,又该如何有效防范?

此外,用户在点击过程中,其手机号、定位等隐私数据也可能被收集。尽管支付宝声称会对用户信息采用严格的加密保护机制,个人信息只会保存个人的支付宝安全区域内,安全可靠,但潜在的风险并未完全消除。

当用户选择领取各品牌推送的优惠券或红包时,相关个人信息实际上也会同步流向商家端。这一过程使得用户的隐私数据跨出了支付宝承诺的封闭保护环境,而转入商家的营销体系之中——这些数据后续如何使用、是否得到同等程度的保护,用户往往既难以知情,也无法控制。数据移交后的管理责任与边界模糊,已成为许多用户担忧的核心。

对此,分众传媒的客服回应,“该(‘碰一下’)设备是由支付宝生产,而不是由本公司生产。如果用户确实有相关疑虑,建议不领取该红包。”这一回应,显然难以获得用户对“碰一下”的信任。

多方合围下的战略之举

支付宝不遗余力地对“碰一下”进行全方位推广,其抢占新型支付市场的“野心”跃然纸上。但这一抉择的背后,是支付宝被多方合围下的无奈之举。

支付宝作为行业“老大哥”,在移动支付竞争的上半场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第三方数据机构艾瑞咨询显示,2014年,支付宝移动支付市场份额高达82.3%;反观彼时第二名腾讯财付通,占有率仅为10.6%。近8倍的差距,让支付宝的压倒性优势展露无遗。

而如今,支付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多维竞争压力——

微信支付依托其强大的社交属性,通过红包、小程序和便捷的线下扫码等功能,不断侵蚀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其推出的“刷掌支付”功能,目前虽然尚未大规模推广,但其“目视之下可控的支付”理念,仍与支付宝“碰一下”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在理财、借贷等金融领域,平安付依托中国平安集团的全链路金融牌照优势,积极推行“支付+金融”的深度协同战略。其业务从供应链与保险支付等B端场景切入,持续夯实企业级服务根基,构筑起独特的竞争护城河,已成为支付宝在ToB赛道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支付宝在国际化进程中同样遭遇阻力。尽管多年布局海外市场,支付宝仍未摆脱“华人专用”的标签。在欧美主流电商渠道,PayPal等支付巨头仍占据主导;即便通过与本地电子钱包合作进入东南亚、南亚等市场,支付宝也未能复制其在国内的广泛影响力。

曾经看似稳固的支付帝国,正在多方力量的夹击下,悄然出现裂痕。站在十字路口的支付宝,正试图通过开拓新的支付方式,以极致便捷的体验重新赢得用户。

压力之下,支付宝频繁推出“碰一下免单”“碰一下立减”“碰一下领券”等高补贴活动,试图以短期激励快速培养用户习惯。可以说,当前“碰一下”取得的一些进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额的运营补贴,“补贴一停,情感归零”的隐忧仍在。用户究竟是真正认同这种支付方式的便捷与安全,还是仅仅在红包优惠的“诱惑”下,暂时忽略了潜在的风险?这一问题,尚未有明确的答案。

此外,还有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表示,“碰一下”所获红包的使用规则往往复杂繁琐,一些“薅羊毛”失败的体验,反而削弱了用户对该支付方式的好感与信任。

在移动支付竞争下半场,技术创新必须与商业价值、安全保障同步推进,任何单一方面的突破都难以带来真正成功。对于支付宝而言,如何为“碰一下”搭建一套足以让市场和用户信服的安全体系,以及该功能究竟能为其拉升市场份额提供多大动能,仍是需要深入研判的核心课题。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石潇懿)




编辑:付建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一周山东金融人事|12份任职许可公布,涉及蓬莱农商行董事长、行长等
·> 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下发,山东今年电解铝绿电消费比例26.2%
·> 盒马的新“坐标”
·> 王文京重掌帅印后,用友网络携连亏成绩单冲刺港股
·> 倒计时1天!第五届山东省应急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即将举行!
·> 2022年年收入仅6万、高管薪酬却数百万,思哲睿科创板上市有动静了!
·> 万华化学增51亿!山东国资A股公司一周市值表现(7月7日至11日)
·> 经导财评丨财政政策“持续用力”空间足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5182043号-1 公安备案号:鲁公网安备37010002000297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