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看天下
以“生态绿”涵养“海洋蓝”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加入时间:2025-9-2 8:22:06  

       ■编者按

  海洋,是山东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所在。近年来,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坚持陆海统筹,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推动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跃升。8月28日起,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走在前、挑大梁——海上新山东”专栏,派出记者深入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等采访,从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海洋粮仓等多个维度,展现海洋强省建设优势突出、创新引领、走在前列的亮点成效。敬请关注。

  2024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保持全国前三

  以“生态绿”涵养“海洋蓝”

  在荣成市桑沟湾湿地公园,成群的鸟类在林间休憩、觅食,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因对栖息地非常挑剔,这种鸟又被称为“环保鸟”。

  水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桑沟湾是山东6个国家级美丽海湾之一,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多年保持100%。桑沟湾一度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沿岸遍布小养殖场、冷藏厂、加工厂,城镇污水、工业废水直排入海,污染严重。经过清养殖、拆散乱、控源头、修岸线,不仅将清水绿岸还给一方百姓,还凭借资源优势开发了丰富的旅游项目。

  山东深入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2024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保持全国前三。

  海洋生态治理并非一时之功,唯有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并长久运行,才能让碧波永驻。山东全面推行湾长制,加强“一湾一策”精准治理,打通陆地海洋、岸上水里,实现上下游责任共担、同频共振,让“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成为滨海常景常态。

  作为全国首批“湾长制”试点之一,青岛构建起市、区、镇三级湾长体系,设置117名湾长,将49个海湾纳入精细化管理,以“湾长制”推动“湾长治”。

  今年暑期,青岛灵山湾迎来客流高峰。对于灵山湾镇街级湾长徐强来说,旅游旺季的到来,也意味着他的“巡湾忙季”正式开启。

  “护海巡湾,每一米海岸线都不能马虎!”徐强告诉记者,巡湾过程中一旦发现海岸带污染、设施损坏等问题,他都会通过App上传到青岛西海岸新区湾长制办公室,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后台进行分办。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青岛突出“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在海湾,由湾长对海湾资源优化配置、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职能总负责;在陆地,则由河长统筹协调城管、水利等各部门,确保水质达标排放。湾长与河长结成最密切的工作搭档,将近岸海域综合治理范围延伸至入海河流全流域,共同建立起入海河流超标预警机制,接力监测和巡查入海河流水质,2024年青岛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9%。

  入海排污口是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的最后一道“闸口”,也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关键节点。山东在用入海排污口1.2万余个,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管理复杂。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山东省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出台实施,构建起“底数清晰、权责明晰、整治彻底、公开透明”的入海排污口监管新方案。全省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

  海洋生态“含绿量”增加了发展的“含金量”。在烟台长岛,“固藻集鱼”养殖模式推行开来。通过在海里布设人工鱼礁,促进藻类附着、繁衍,不仅改善了海域生态,更能有效聚集鱼群,提升养殖效益。

  在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已投放超12万空方人工鱼礁,增殖50万株海草形成规模化海草床生态系统,年固碳超280吨。

  固定的这些碳能做什么?长岛创新推出“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每年固碳量产生的远期收益权可以作为质押进行贷款,孙家村村民成为首批受益者。

  几年前,孙家村村集体入股的东源海洋牧场提质升级,需要把更多人工鱼礁投放到所属海域,正是靠着“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填补了资金缺口。他们还用碳汇贷款资金对海洋牧场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改造之后,投放的80万尾褐牙鲆鱼苗存活率较传统养殖提升30%。

  山东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持之以恒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海洋生态管理机制,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与此同时,一个个碧海生金的故事在山东上演:黄河三角洲蓝碳跨省“变现”;滨州盐碱滩上长出“致富虾”;越来越多渔民当上海岛导游、农家乐老板……山东的海,正给群众更多获得感。

  (大众新闻记者 张文婷)




编辑:付建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一周山东金融人事|12份任职许可公布,涉及蓬莱农商行董事长、行长等
·> 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下发,山东今年电解铝绿电消费比例26.2%
·> 盒马的新“坐标”
·> 王文京重掌帅印后,用友网络携连亏成绩单冲刺港股
·> 倒计时1天!第五届山东省应急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即将举行!
·> 2022年年收入仅6万、高管薪酬却数百万,思哲睿科创板上市有动静了!
·> 万华化学增51亿!山东国资A股公司一周市值表现(7月7日至11日)
·> 经导财评丨财政政策“持续用力”空间足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5182043号-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