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白酒行业在“量缩价跌、库存高压、消费分化”的深度调整中承压前行。古井贡酒(000596.SZ)交出“期中考”答卷——营收138.80亿元,同比增长0.54%;净利润36.62亿元,同比增长2.49%。
就在几天前,古井贡酒正式发布年份原浆轻度古20(26度/375毫升),成为其年轻化战略的首发产品。此外,公司还发布多款新品,包括4款功能型健康养生酒、世界首款草本威士忌。此外,古井打酒铺还推出人参酒、青梅酒、苹果起泡酒等数十种风味调味酒。
那么轻度酒能否成为古井贡酒新的业绩增长点?
量增价跌
古井贡酒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8.80亿元,同比增长0.54%;实现归母净利润36.62亿元,同比增长2.4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1.55亿元,同比增长3.61%,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仍然保持了正向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古井贡酒二季度的数据并不好看。公司二季度营业收入为47.34亿元,同比减少14.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32亿元,同比减少11.63%。
报告期内,年份原浆、古井贡酒、黄鹤楼及其他系列分别实现营收109.59亿元、11.84亿元、14.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9%、-4.39%、6.68%,其中古井贡酒系列下降最显著。

古井贡酒判断,消费结构加速裂变,中低端价格带(100—300元)成为动销主力价格带,商务宴请需求疲软,但宴席等场景支撑相对稳定。
渠道方面,线上渠道收入增长显著,显示出公司在电商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上半年,公司线上收入增长40.19%至5.73亿元,线下渠道收入下降0.67%至133.07亿元。
上半年公司年份原浆实现销量4.66万吨,同比增长10.80%;古井贡酒销量1.96万吨,同比增长9.26%;黄鹤楼及其他销量1.52万吨,同比增长12.11%。销量增加但吨价下滑,其中年份原浆、古井贡酒和黄鹤楼及其他产品的吨价分别下降了8.31%、12.49%和4.84%。
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古井贡酒以价换量策略奏效,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但毛利率下滑也是这种“以价换量”策略的直接体现,上半年整体毛利率为79.87%,同比下降0.67个百分点。

公司成品酒设计年产能15万吨,上半年实际产能为6.11万吨,此外在建产能(年产能)6.5万吨。
从主要产品的生产和库存数据看,今年上半年,年份原浆生产3.11万吨,库存量9262.06吨;古井贡酒生产1.66万吨,库存量2136.33吨;黄鹤楼及其他酒类产品生产1.35万吨,库存量2586.15吨。此外,期末半成品酒的库存量为3.43万吨。
新品价格引争议
面对市场压力,不少头部企业正在通过小瓶酒、低度酒等产品创新,维持自身韧性。古井贡酒也不例外。
8月19日,古井贡酒推出轻度古20,酒精度26度,主打Z世代消费群体,切入微醺、独饮、旅行等新消费场景。
该产品容量为375ml,定价375元。这意味着,这款相比52度古20酒精度砍半的低度新品,售价与部分主流中端高度白酒的价格接近,如剑南春的水晶剑、汾酒的青花20、洋河的梦之蓝M3等。

此外,公司还发布多款新品,例如,面向大众市场,推出第八代老瓷贡、老玻贡等百元价位产品,推动产品结构多元化。依托亳州“世界药都”的资源优势,推出“活力号”“力量号”“忘忧号”“通透号”四款功能型健康养生酒。同时还推出世界首款草本威士忌。此外,古井打酒铺还推出人参酒、青梅酒、苹果起泡酒等数十种风味调味酒。

在济南一家白酒经销商毛亮看来,轻度古20的定价可能有点高了。在他看来,如果按500ml折算,轻度古20的售价将达到500元,明显高于主流低度潮饮及部分中端高度白酒。该产品目标年轻客群是否愿意为“轻度白酒”支付如此溢价,这一切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据经济导报记者了解,目前白酒市场上,头部酒企的主流非高度产品仍以38度及以上为主,如43度飞天茅台、42度汾酒青花、39度五粮液、38度国窖1573以及38度剑南春等。但今年以来,多家白酒企业公开预告正在研发或即将推出低度白酒的消息。
如8月26日,五粮液在电商平台正式推出29度白酒,售价399元/瓶;舍得酒业在8月30日推出行业首款 “低酒度高风味型老酒”舍得自在,酒精度为29度;水井坊方面则表示,针对25—30岁的年轻消费者,在特定区域推出38度以下产品;泸州老窖此前宣布28度国窖1573研发成功,将适时投放市场,同时推进16度、6度产品测试。酒鬼酒也透露,已启动33度、28度、21度、18度低度产品的准备工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轻度古20对于古井贡酒来说,战略意义重于短期利润贡献。它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品牌年轻化、抢占未来消费群体、布局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举措。它能否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取决于古井贡酒能否持续投入资源、耐心培育市场,并在产品、渠道和营销上精准执行。如果成功,它不仅自己能贡献利润,更能帮助古井贡酒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提升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品牌影响力。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