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生发出现代化的价值,才是最好的继承和发扬模式。日前,由北京文艺广播承办的“皆大欢喜——秋香月饼2025北京发布会”在北京广播大厦召开。秋香月饼作为山东老字号、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传统月饼制作技艺的传承项目,把首发在《延河》杂志的主题文案《二十四种香》通过诗歌、汉字艺术和播音艺术的跨界合作,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系列视频短片,创新了新大众文艺创作实践。

自2003年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后,非遗的概念、理论和项目在国内开始兴起。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我国非遗保护进入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阶段,一大批非遗项目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形成文化现象,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介绍,“刘氏传统月饼制作技艺”是山东省临沂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1926年刘宝桂先生创办的“长发祥果子铺”。作为百年糕点世家,刘氏家族在不同历史阶段从未间断传统糕点的制作事业。上世纪90年代,第四代传人刘继恩依托祖传手艺创办秋香食品,把刘氏家族的“秘传酥皮香”发扬光大,秋香月饼也因此成为行业知名品牌,被坊间誉为“临沂的骄傲”。
发布会上,“刘氏传统月饼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山东秋香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继恩介绍,秋香月饼在坚守非遗技艺的同时,将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形式,用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的变化。

2025年以来,秋香月饼联合多家知名文化机构,共同推出一系列新大众文艺项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广泛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秋香的品牌精神和时代精神一脉相承,彼此呼应,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其中,与仓耳屏显字库共同推出“仓耳秋香楷”通用简体书法字库,其创意来自临沂先贤,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为突出临沂本地的文化特色,在“仓耳秋香楷”字体定型后,山东秋香食品又用字体的笔画作为基础语言,创新设计推出了秋香月饼2025年度产品“皆大欢喜”。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