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济阳仁风镇,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仁风西瓜”。近几年来,仁风镇以富硒西瓜打头阵,围绕富硒农产品做文章,极大丰富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此同时,在王沙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和第一书记派出企业——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的针对性帮扶下,仁风镇充分利用华能集团带来的第二产业技术优势,更有针对性地向富硒农产品产业上下游延伸,持续擦亮“富硒西瓜”和“鼓子秧歌”两张名片,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走出一条“富硒”路。
富硒农产品初具规模
8月15日,经济导报记者来到济阳仁风镇王沙村等地走访,发现村驻地附近的农家院落多是规划有序,主次街道全部硬化亮化,分类垃圾桶定点摆放、规范整齐。
这崭新的面貌不仅出现在王沙村。经济导报记者又先后走访了仁风镇肖家村、翟家村等地,发现这些村居面貌早已焕然一新。
焕然一新面貌的背后,是乡村产业的支撑。如上所述,仁风镇自古有“西瓜之乡”美誉;2003年,仁风镇再次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出“西瓜富硒技术”。仁风的“富硒西瓜”兼具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单价较普通西瓜翻三倍;而且在技术突破与品牌塑造的双重驱动下,仁风镇的富硒西瓜产业已形成完整生态链:全镇发展4000个富硒西瓜大棚,年产值达6亿元,户均增收2.8万元。
有趣的是,受“富硒西瓜”的启发,仁风镇的富硒农产品矩阵也是初具规模。在翟家村,村委委员翟军创新性的通过富硒水溶肥,结合小麦良种,种植出了“富硒小麦”,“一方面小麦的硒含量高了,另一方面它的产量也有明显提高,一亩地能增产50-60斤,每亩效益能增加150-200块钱。”翟军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除了“富硒小麦”,几年间,仁风镇将富硒技术延伸至甜瓜、西红柿、苹果、山楂、包金梨、葡萄等10余种农产品种植中,还通过饲喂纯天然的高硒牧草等方式,生产出了富硒羊肉,可以说仁风的富硒农产品生产已然初具规模。
富硒农业迎来“二产”赋能
如上所述,仁风的富硒农业已然初具规模。但农村的产业建设永无止境,仁风镇在乡村振兴路上,迎来了外力相助。仁风镇王沙村迎来的,就是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的定点帮扶。据了解,从2021年起,该公司就开始与王沙村有效衔接,历任驻村第一书记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与王沙村的党员群众成为朋友,逐渐掌握了村情村况、风土人情、群众期盼,搞清了制约村庄发展的原因。
驻王沙村现任第一书记张金桥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他注意到每年“富硒西瓜”收获后,会产生废弃西瓜秧约4000余吨,除此之外,仁风镇还种植小麦、玉米,每年同样会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瓜秧该如何处理?张金桥想到了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位于回河街道的电厂,长期需要秸秆及西瓜秧等生物质燃料。于是,他马上联系了后方单位——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开展秸秆及西瓜秧回收联合共建项目。
据张金桥分析,仁风镇距离华能济阳生物质电厂仅38公里,有地域距离的天然优势且电厂方有长期需求;通过回收处理瓜秧秸秆,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乡村面貌;而且瓜秧秸秆的收储工作强度不大,适合现有公益岗人员及其它身体条件允许的在村中老年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可以增加收入,瓜秧秸秆回收后售卖给华能济阳生物质电厂,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024年,我们尝试回收利用瓜秧约1000吨,为种植户增收约17万元;相关电厂也表示有需求,证明项目可行且有潜力可挖。”他表示。
张金桥认为,瓜秧秸秆回收发电方案,对于促进管理与服务,协调农民与土地、集体经营与个人经营等多重关系都有利,同时也符合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延链!乡村振兴进行时
如上所述,“富硒西瓜”和“鼓子秧歌”是仁风镇的两张名片。乡村振兴路上的仁风镇,已经开始了相关的产业延伸。

翟军的富硒面粉加工厂
在翟家村,翟军带经济导报记者参观了合作社办的富硒面粉加工厂。据了解,未来几年,仁风镇计划投资2000余万元,引进或培育3-5家富硒面粉加工厂、富硒馒头厂等富硒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造以小麦为主的富硒粮食品牌,生产以馒头、花卷、挂面为主的富硒面食,延伸富硒粮食产业链条。
在肖家村,经济导报记者参观了当地的肖家烧饼合作社,该合作社丰富了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可以带领村民创业致富,肖家村党支部书记李光文更是现场“带货”,希望将肖家烧饼推广到千家万户。
除了乡村产业振兴外,江家村提出“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该村创新村庄红白事管理模式,统一采购红白事所需物品,遇到红白事时,本村村民共享物品,保证质量的同时,每次红白事成本比原来降低2000到3000元。
就在7月份,仁风镇第一书记联盟邀请了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吕剧部,带来了一场公益演出。该联盟代表表示:“跨村联建整合资源,输送优质文化服务,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凝聚振兴合力的关键举措。”此外,在产业惠农之余,文化惠农平台也在持续搭建,传统艺术也已成为滋养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