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工行德州分行流动银行车入园进乡村“面对面”服务。 |
截至6月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和绿色贷款分别增长13.3%和8%,科技型企业贷款突破62亿元,覆盖330余家企业…… ◆导报记者 杜杨 通讯员 宋开峰
工行德州分行的年中答卷,是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缩影。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上半年该行实现本外币、人民币贷款增量“双超”52亿元,贷款余额高达675亿元,成为全市首家跨越500亿大关的国有大行。截至6月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和绿色贷款分别增长13.3%和8%,科技型企业贷款突破62亿元,覆盖330余家企业……这些数字背后,是工行德州分行以金融“硬实力”赋能实体经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提高站位, 当好服务“领头雁” 工行德州分行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激发金融服务先锋力量,凝聚干事创业的磅礴之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工行德州分行始终将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作为信贷投放“主航道”,科学制定公司信贷投融资规划,推动融资靠前、加力、均衡投放,为全市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贡献力量。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该行全力服务区域发展,积极助力京津冀协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吨半粮”示范区建设等战略实施,加大对“两重一薄”的信贷投放。公司信贷投融资规划成效显著,6月末公司贷款余额超305亿元,贷款总量领跑同业。 此外,该行全力支持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制造业贷款近130亿元,余额与增量均居德州同业第一;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前6个月投放项目贷款近24亿元;服务民营企业,民营贷款较年初净增17亿元;投放全省系统首笔县域金融化债贷款7000万元,纾解信用风险;加大对房地产“白名单”项目支持力度,6月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近14亿元,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精准滴灌, 注入发展“强心剂” “从业务提交到审批放款仅用一周,8.8亿元贷款让我们的风电项目建设按下了‘加速键’。”德州某新能源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工行德州分行服务重点项目的效率与温度。该企业风电项目急需资金时,工行迅速启动重点项目绿色通道,由分管行长牵头成立服务专班,分支行高效联动,一周内完成全流程审批,为项目建设注入“强心剂”。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该行找准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扎实推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聚焦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大”赛道,深入开展“芯火”行动,加大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支持,系统提升金融供给能力。 该行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结合德州“新型工业化强市”“特色体育名城”建设规划,动态更新重点项目清单。通过“一项目一方案一团队”机制,实时破解融资堵点,确保资金“跟得上、投得准、见效快”,为产业集群注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力量。截至6月末,投向制造业的贷款较年初新增20亿元,实现余额、增量可比同业“双第一”,为区域制造业集群发展筑牢根基。此外,该行积极参与山东坤河旅游项目、华能德州发电项目及骨干河道治理,累计发放融资近6亿元,以金融力量护航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 “普惠服务的下沉同样关键。”该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向经济导报记者介绍,工行德州分行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深入县域、园区开展“扫街式营销”,送政策上门。截至6月末,普惠贷款较年初新增16亿元,客户新增1900户,同比多增超800户。在乡村振兴领域,涉农贷款余额超200亿元。 数字赋能, 打造服务“新引擎” 面对市场变化,工行德州分行专注产品创新,针对产业集群痛点,推出线上标准化产品矩阵,如“小微e贷”“园区e贷”“产业e贷”,利用大数据风控实现“秒批秒贷”,有效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这些创新产品如同“毛细血管”,渗透到德州各大产业园区的每个环节。截至6月末,“园区e贷”和“产业e贷”已覆盖全市2个国家级园区、11个省级园区,为40家企业投放贷款近9000万元。 “以前办贷款跑断腿,现在工行送服务上门,两天搞定,真是‘融’到心坎里。”宁津县健身器材产业园负责人陈总为300万元周转资金发愁时,工行宁津支行客户经理主动上门,推荐“产业e贷”。从整理资料到资金到账仅用两天。新生产线启动后,跨境订单如期赶工。 类似的故事在武城县暖通空调产业园重现:50万元“产业e贷”助力某企业新型节能风机下线,抢在供暖季前占市场先机;夏津县新型纺织园区,490万元贷款推动无水染整设备试生产,产品附加值提升30%;乐陵市调味品产业园,50万元资金助力完成无菌灌装线改造,企业年产能增长15%。普惠金融活水,正让德州产业集群“钢花飞溅”“纱线穿梭”,绽放强劲动能。 当前,在产业集群的脉动中,工行德州分行正以金融活水,激活每一条产业链,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未来,工行德州分行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坚守主责主业,深入贯彻总行“五化”转型和省行“双357”战略,紧密围绕德州市产业发展战略部署,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为激活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动能贡献更多“工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