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4年净利润滑坡的局面尚未扭转,2025年半年报又添“新伤”。上市的第十个年头,桃李面包(603866.SH)走到了发展的岔道口。
8月15日晚,桃李面包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11亿元,同比下降13.55%;实现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降29.7%;扣非净利润为1.94亿元,同比下降30.03%。

仍在扩大产能布局
面包及糕点品类作为桃李面包的主营业务,上半年实现营收25.8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9.85亿元减少了整整4亿元。其他产品实现营收0.26亿元,同比下降27.55%。
面包及糕点品类在2024年的表现也并不乐观,当年,该品类的营收同比下降9.58%至59.06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97.04%。
同时,从产销情况来看,2024年,“面包及糕点”的生产量和销售量都在缩减,库存却同比增加19.42%,至85.60万公斤。
面对现状,桃李面包仍在扩大产能布局。
中报披露,桃李面包报告期内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加快产能扩张。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有24个生产基地已投入使用,在建生产基地项目2个。在建生产基地之中,上海和佛山基地设计产能分别为3万吨和6.9万吨。
桃李面包称,公司在华东、华南等核心市场加快布局优化,逐步形成“核心区域稳中求进,潜力市场强势突破”的双轮驱动战略。
不过,上半年,桃李面包颇为看重的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营业利润分别亏损330.02万元和亏损2208.51万元。这两个地区营收也均出现下滑迹象,上半年,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分别实现营收8.45亿元、1.81亿元,而上年同期分别为9.89亿元、2.23亿元。
拉长时间线,2015年,桃李面包在上市首年实现营收25.63亿元,归母净利润3.47亿元。到了2024年,桃李面包的营收规模相比2015年增长了约1.37倍,归母净利润也增长了超50%,但当年营收首次出现负增长,归母净利润自2020年达到8.83亿元后逐年下滑,2021—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3亿元、6.40亿元、5.74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13.54%、16.14%、10.29%。
“短保面包行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消费者对健康和新鲜食品的需求、原料和生产工艺的要求、以及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等。”有食品行业观察人士分析,“短保面包的保质期通常在一周左右,远低于长保面包的几个月甚至一年,这要求生产商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上做出更高效的安排,以减少库存积压和食品浪费。”
砍掉三成研发投入
桃李面包业绩走弱,与其线下传统经销渠道式微不无关系。
从渠道角度来看,桃李面包早期的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在北方市场的快速铺开。不过,随着全国化战略推进带来的挑战,与长期依赖的商超渠道形成的压力交织,其在渠道拓展上的进展不太理想。
半年报显示,针对线下渠道,桃李面包目前主要通过直营和经销两种模式进行销售,一方面,针对大型连锁商超(KA客户)和中心城市的中小超市、社会店渠道,公司采取直营模式;另一方面,针对外埠市场的便利店、县乡商店、小卖部,公司通过经销商分销的模式运营。
电商的低价冲击、社区团购的即时优势,加上商超客流下滑,均削弱了桃李面包线下竞争力。这一点,从桃李面包区域经销商数量的变化和区域市场的业绩表现中可见一斑。
上半年,桃李面包全国市场总经销商数量为971家,同比减少9家。其中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的经销商数量位列全国前三,分别为269、214、184家。
这三个区域同样也是桃李面包营收最高的区域市场,但营收规模均较去年同期下滑了超过1亿元。
作为桃李面包“大本营”的东北地区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0.44亿元,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分别实现营收8.45亿元、5.94亿元;而2024年上半年,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分别实现营收11.51亿元、9.89亿元、6.9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桃李面包在研发上不多的投入也正在减少。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1066.05万元,同比减少30.81%,仅占总营收额的0.4%。公司称,主要是由于本期人工费、材料费及折旧费用减少所致。
2024年,桃李面包研发总投入为2296.84万元,同比下降31.8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0.38%。而彼时研发费用变动的原因,亦是“主要是由于本期人工费、材料费及折旧费用减少所致”。同时,公司研发团队规模也由2022年的102人缩减至2024年的91人。
创始人长子退出实控人行列
桃李面包官网显示,公司的前身是沈阳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23日。
桃李面包已在全国市场建立起31万多个零售终端,且与许多大型商超,如永辉、华润万家、大润发、沃尔玛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随着公司对南方市场的拓展,公司与该地区的知名连锁超市如物美、家家悦连锁、新天地连锁、比优特和红旗连锁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公司加快全国市场的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桃李面包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的主要发起人是吴学群和吴志刚;另外,吴志刚和盛雅莉为夫妻关系,吴学东、吴学群和吴学亮分别是二人的长子、次子和三子。2019年,吴志刚辞去了董事长职务,小儿子吴学亮接棒,二儿子吴学群则担任总经理。
目前,桃李面包创一代吴志刚、盛雅莉持有近16%的股份,处于股权未退、管理权已退的状态;接班二代中,尚未有任何一方能以单一股东身份掌握绝对话语权。
今年3月,吴家“父母+兄弟三人”还终止了一致行动协议,解除了一致行动人关系,长子吴学东则直接退出实控人行列。
“吴学东在公司未担任任何职务,且吴学东本人无意愿继续参与公司日常经营及具体事项的表决。”桃李面包在公告中阐述其退出的原因。
凭借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吴志刚家族也多次登上胡润富豪榜。2024年10月,吴志刚家族以9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4年·胡润百富榜》第576位。但随着近几年桃李面包股价下跌,吴志刚家族财富值较此前已经跌去不少,2022年,吴志刚家族以135亿财富位列《2022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第457位。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于婉凝)
连续4年净利润滑坡的局面尚未扭转,2025年半年报又添“新伤”。上市的第十个年头,桃李面包(603866.SH)走到了发展的岔道口。
8月15日晚,桃李面包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11亿元,同比下降13.55%;实现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降29.7%;扣非净利润为1.94亿元,同比下降30.03%。

仍在扩大产能布局
面包及糕点品类作为桃李面包的主营业务,上半年实现营收25.8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9.85亿元减少了整整4亿元。其他产品实现营收0.26亿元,同比下降27.55%。
面包及糕点品类在2024年的表现也并不乐观,当年,该品类的营收同比下降9.58%至59.06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97.04%。
同时,从产销情况来看,2024年,“面包及糕点”的生产量和销售量都在缩减,库存却同比增加19.42%,至85.60万公斤。
面对现状,桃李面包仍在扩大产能布局。
中报披露,桃李面包报告期内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加快产能扩张。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有24个生产基地已投入使用,在建生产基地项目2个。在建生产基地之中,上海和佛山基地设计产能分别为3万吨和6.9万吨。
桃李面包称,公司在华东、华南等核心市场加快布局优化,逐步形成“核心区域稳中求进,潜力市场强势突破”的双轮驱动战略。
不过,上半年,桃李面包颇为看重的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营业利润分别亏损330.02万元和亏损2208.51万元。这两个地区营收也均出现下滑迹象,上半年,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分别实现营收8.45亿元、1.81亿元,而上年同期分别为9.89亿元、2.23亿元。
拉长时间线,2015年,桃李面包在上市首年实现营收25.63亿元,归母净利润3.47亿元。到了2024年,桃李面包的营收规模相比2015年增长了约1.37倍,归母净利润也增长了超50%,但当年营收首次出现负增长,归母净利润自2020年达到8.83亿元后逐年下滑,2021—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3亿元、6.40亿元、5.74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13.54%、16.14%、10.29%。
“短保面包行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消费者对健康和新鲜食品的需求、原料和生产工艺的要求、以及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等。”有食品行业观察人士分析,“短保面包的保质期通常在一周左右,远低于长保面包的几个月甚至一年,这要求生产商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上做出更高效的安排,以减少库存积压和食品浪费。”
砍掉三成研发投入
桃李面包业绩走弱,与其线下传统经销渠道式微不无关系。
从渠道角度来看,桃李面包早期的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在北方市场的快速铺开。不过,随着全国化战略推进带来的挑战,与长期依赖的商超渠道形成的压力交织,其在渠道拓展上的进展不太理想。
半年报显示,针对线下渠道,桃李面包目前主要通过直营和经销两种模式进行销售,一方面,针对大型连锁商超(KA客户)和中心城市的中小超市、社会店渠道,公司采取直营模式;另一方面,针对外埠市场的便利店、县乡商店、小卖部,公司通过经销商分销的模式运营。
电商的低价冲击、社区团购的即时优势,加上商超客流下滑,均削弱了桃李面包线下竞争力。这一点,从桃李面包区域经销商数量的变化和区域市场的业绩表现中可见一斑。
上半年,桃李面包全国市场总经销商数量为971家,同比减少9家。其中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的经销商数量位列全国前三,分别为269、214、184家。
这三个区域同样也是桃李面包营收最高的区域市场,但营收规模均较去年同期下滑了超过1亿元。
作为桃李面包“大本营”的东北地区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0.44亿元,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分别实现营收8.45亿元、5.94亿元;而2024年上半年,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分别实现营收11.51亿元、9.89亿元、6.9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桃李面包在研发上不多的投入也正在减少。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1066.05万元,同比减少30.81%,仅占总营收额的0.4%。公司称,主要是由于本期人工费、材料费及折旧费用减少所致。
2024年,桃李面包研发总投入为2296.84万元,同比下降31.8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0.38%。而彼时研发费用变动的原因,亦是“主要是由于本期人工费、材料费及折旧费用减少所致”。同时,公司研发团队规模也由2022年的102人缩减至2024年的91人。
创始人长子退出实控人行列
桃李面包官网显示,公司的前身是沈阳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23日。
桃李面包已在全国市场建立起31万多个零售终端,且与许多大型商超,如永辉、华润万家、大润发、沃尔玛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随着公司对南方市场的拓展,公司与该地区的知名连锁超市如物美、家家悦连锁、新天地连锁、比优特和红旗连锁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公司加快全国市场的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桃李面包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的主要发起人是吴学群和吴志刚;另外,吴志刚和盛雅莉为夫妻关系,吴学东、吴学群和吴学亮分别是二人的长子、次子和三子。2019年,吴志刚辞去了董事长职务,小儿子吴学亮接棒,二儿子吴学群则担任总经理。
目前,桃李面包创一代吴志刚、盛雅莉持有近16%的股份,处于股权未退、管理权已退的状态;接班二代中,尚未有任何一方能以单一股东身份掌握绝对话语权。
今年3月,吴家“父母+兄弟三人”还终止了一致行动协议,解除了一致行动人关系,长子吴学东则直接退出实控人行列。
“吴学东在公司未担任任何职务,且吴学东本人无意愿继续参与公司日常经营及具体事项的表决。”桃李面包在公告中阐述其退出的原因。
凭借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吴志刚家族也多次登上胡润富豪榜。2024年10月,吴志刚家族以9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4年·胡润百富榜》第576位。但随着近几年桃李面包股价下跌,吴志刚家族财富值较此前已经跌去不少,2022年,吴志刚家族以135亿财富位列《2022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第457位。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