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八百里沂蒙创刊,发刊词中这样写道。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将这一磅礴宣言贯彻到底,一篇篇社论和文章,就是打击敌人的一发发炮弹,578位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大众红”,是世界新闻史上少有的史诗级篇章。正如大众日报首任总编辑匡亚明在创刊七周年时所说:“大众日报的历史和山东人民抗战史分不开,它是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也是山东人民艰苦抗战的缩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大众报人而言,既是庄严的时代使命,也是对自身光荣历史与办报初心的回望与传承。8月6日起,大众日报推出“纸上硝烟·一张报纸的抗战”系列报道,讲述一张报纸的抗战,也讲述一张报纸记载的抗战,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1939年8月1日,在东平、汶上一带活动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得悉,日军第三十二师团以步兵、炮兵及伪军各一部共400余人,由长田敏江率领,从汶上县城出动,向梁山地区进犯,对鲁西进行“扫荡”。
8月2日上午,日军到达梁山南麓前集庄附近。敌孤军深入,距郓城、汶上、东平、寿张等据点均有50余里,难以策应求援。政委罗荣桓在作战地图前看了又看,与代师长陈光商定后,大手一挥:“干掉它,送礼来了,不收不好。”
日军排成两路纵队前进,一人高举太阳旗开路,步兵枪上刺刀紧跟,后边是骑兵,一律手持明晃晃的战刀,骑兵后面是大炮,足足有三四十匹大洋马拉着这些大家伙滚滚向前,步兵殿后。
师部先安排几个班的战士着便装,埋伏在敌人行进路线上的高粱地里,不断朝敌人的行军大队打冷枪。开始敌人如临大敌,后来觉得不过如此,就放松警惕了。敌军走到东平湖边,天气炎热,竟然都脱下衣服下湖洗澡了,携带的三门大炮就晾在岸边,拉大炮的几十匹大洋马通通下了马鞍在吃草。
随着我军部署到位,一一五师特务营从侧背袭击,歼其一部。当晚,独立旅第一团三营的两个连占领独山村制高点,与敌激战,歼敌大部,残敌向汶上逃窜。

1939年,大众日报刊发报道《鲁西我军伟大胜利》。
8月28日,尚在艰难的反“扫荡”中的《大众日报》石印报报道了这次战况:“泰西、东平、汶上之敌四百余,前日遭我八路军东进支队某部伏击,激战四小时,歼敌大半,只少数逃散,缴获大炮三门,轻机枪二十挺,步枪二百余支,无线电三架,其他军用品甚多,并生俘日兵二十余名。又在寿张与敌汽车十余辆遭遇,当毁敌汽车七辆,毙敌六十余,获轻机枪一挺,步枪二十余支,炮弹二百余箱,及其他军用品无算。”
此战创造了兵力与日军相等,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全歼日军一个大队的模范战例。
1942年,作为建军十五周年的礼物,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编辑出版了《血战敌后的一一五师》一书,罗荣桓为该书作序,这样提到梁山歼灭战:“广阳、午城、井沟的连战皆胜,汾离公路的三战三捷,樊坝、梁山的诱围聚歼,泰西陆房的顽强突围,白彦、天宝山的反复争夺,抱犊崮、沂蒙山的粉碎‘扫荡’,都显出我师英勇战绩,而且在晋冀鲁豫的辽阔平原上,创造了自己没有过的经验。”
他特别提道:“由于我师这些成就,曾迫使着敌人不能自控地作出愚蠢的怒吼,要求我约定会战,要挟我退还重炮,用雪仇的口吻宣泄出士气的颓丧,但终于不能不承认我卓绝的战斗精神,而专门印发《对陈光部作战研究》,这是敌人感到难于忍受的痛苦和自供。”

敌人愚蠢地“要挟我退还重炮”,就是发生在梁山歼灭战后的故事。
战斗刚刚结束,一一五师的《战士报》请求作战参谋何参谋讲讲战斗经过。何参谋讲完了作战经过,因大家对三门大炮甚感兴趣,何参谋又特别讲了我军如何处理缴获的三门大炮。
怎么处理?当时有三种意见:有人建议把三门大炮都毁掉,带不走也不能给鬼子留下;反对的人觉得太可惜,主张把炮通通带走,实际上带走在当时是非常不现实的,一门炮用8匹战马才拉得动,虽然缴获了50匹战马,但多半负伤,不堪重负,另外会使用大炮的人稀少,敌后游击战带着这个累赘,行军作战十分不方便;第三种主张是把大炮就地沉入东平湖里,将来大反攻用得着时再打捞上来。最终,第三种意见被采纳,夜深人静时分,便把大炮拆开,化整为零,让它们在湖水中消失了。
战斗结束才不过三天,敌人先是放出话来,叫嚣还炮,否则就报复。接着专为找炮,先后出动了5000人,带着100多辆坦克车和装甲车,实行报复性“扫荡”,到处搜寻那三门大炮,所到之处,青纱帐成排成片被毁,直至到东平湖里挖了好几天,把残缺不全的大炮找到才收兵。
(于岸青,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