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老年产业发展已成为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议题。山东作为人口大省,老年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老年产业发展备受关注。近日,记者专访了山东省老年产业协会会长白玉光,就山东老年产业的发展现状、转型突破方向及未来规划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对话。深耕老年服务领域十余年的白玉光,以其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为我们勾勒出山东老年产业的发展图景与前行路径。

需求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图景
谈及山东老年产业现状,白玉光直言:“需求井喷,潜力巨大。全省60岁以上人口超2300万,老龄化率突破28%,高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激增。”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已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多元化方向拓展。调查显示,山东有近40%的老年人希望获得定期健康体检服务,25%的老年人有文化旅游需求,老年产业市场规模正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
但繁荣背后,挑战重重。他指出,当前供给短板显著,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达15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不足60%。这种结构失衡还表现为高端市场同质化竞争,不少养老机构盲目追求豪华设施,导致服务价格居高不下;而普惠型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更是严重短缺,城乡养老服务差距持续扩大。
在老年用品市场,问题同样突出。白玉光举例说:“老年人常用到的成人纸尿裤,对吸水层厚度、吸附效果、除臭等要求与婴幼儿纸尿裤差别明显,但一些产品简单照搬婴幼儿纸尿裤标准,还有企业减少吸水层厚度、甚至用再生材料替代无菌材料。”这反映出当前老年用品市场不仅存在供给总量不足,部分产品还存在“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现象,对老年群体的生理特征和实际需求缺乏精准把握。
多元创新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面对挑战,山东老年产业的转型迫在眉睫。白玉光认为,智慧化渗透将成为关键趋势。他表示:“推动物联网、AI在居家照护、健康管理、安全监控等场景的深度应用,能够极大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山东已有部分社区试点智慧养老系统,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心率、血压等健康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便会自动报警,有效降低了意外风险发生概率。
产业融合也是转型的重要方向。“促进医疗、保险、旅游与康养服务链式整合,发展‘医养康旅’综合体,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元、全面的服务。”白玉光解释道,山东部分地区已探索出“医院+养老院+旅游景区”的合作模式,老年人在享受专业医疗护理的同时,还能参与文化旅游活动,这种模式深受老年群体欢迎,运营半年便实现入住率90%以上。
人才升级同样不可或缺。白玉光强调,要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养专业人才超5万名。山东省老年产业协会已与省内10所高校合作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并联合企业开展岗前培训,通过“理论+实操”的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协会还推动建立了护理人员薪酬增长机制,有效缓解了人才流失问题。
金融支持是产业转型的重要保障。近期,山东省老年产业协会与齐鲁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养老机构建设、老年用品研发等领域提供专项信贷支持。白玉光指出,当前山东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已接近3100万,老龄化率位居全国前列。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此次合作正是贯彻相关部署的务实举措,也是推动“金融活水”精准灌溉老年产业的生动范例。
构建老年友好型产业生态
随着社会发展,老年群体的消费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在助老用品的选购方面,老年用户及其家属不再追求低价,消费理念从‘将就’变为‘讲究’。”白玉光观察到,这一转变意味着老年市场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也为老年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他呼吁,国家和地方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生产企业开发更多人性化、品质化、品牌化、实用化的老年用品,同时建立完善的涉老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
展望未来,白玉光充满信心:“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山东老年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为老年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他表示,协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推动山东老年产业朝着更加专业化、智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下一步,协会计划在全省推广100个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点,培育50家老年用品龙头企业,开展10万人次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让全省老年人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荆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