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对外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下称“科创债”)有关事宜的公告。至今短短3个多月,科创债发行规模超过了8000亿元,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金融机构作为发行主力军,参与热情高涨。
此次科创债政策突破了传统债券市场的框架,形成“央行-证监会-交易所-市场机构”四级联动机制。央行通过再贷款资金支持风险缓释工具创设,证监会优化审核流程并允许私募股权机构发行长期限债券,沪深北交易所同步推出“绿色通道”与做市商激励机制,共同构建起全链条支持体系。
政策协同效应迅速转化为市场动能:发行主体从传统科技企业拓展至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股权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形成闭环生态。数据显示,政策落地后次日(5月8日),便有16家证券公司率先行动,成功拉开金融机构参与科创债发行的序幕。随后,首批14家股权投资机构迅速跟进。
科创债的火热发行,凸显了多方面的市场需求。
首先是科创企业对融资的迫切需求。科技型企业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且多为轻资产模式,缺乏传统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资产,难以从银行获得充足资金。同时,股权融资易稀释控制权,对成长期科技企业而言并非最优解。
科创债的出现精准填补了这一融资空白:通过提供中长期限的直接融资支持,既避开了银行贷款对抵押物的硬性约束,又无需让渡企业股权,为科创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研发设备升级、中试线建设等核心环节提供了稳定的资金“补给线”,让企业能够更专注于技术创新本身。
其次是金融机构业务拓展与资产配置需求。金融机构抢滩科创债市场,既能在初期卡位份额,也能积累服务经验。
中小银行积极性尤高:政策通过简化流程、降低披露要求与手续费,直接拉低其发行门槛与成本;科创债利率低于传统融资工具,可助其优化负债结构,减少短期负债依赖,增强流动性管理能力。加之其深耕区域,与本地科创园区、专精特新企业联系紧密,募资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服务区域创新。证券公司则借发行科创债响应政策、支持科技企业,更可将募集资金直投科创项目,提前布局优质标的,为承销保荐业务储备资源、拓展客户。
科创债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金融工具,未来将从多维度释放强大动能:在前沿技术领域,通过专项产品与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支持,助力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在绿色经济转型方面,以“绿色+科创”双标签产品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推动能源与制造业低碳升级,服务“双碳”目标;在跨境金融领域,探索跨境发行机制,完善适配国际标准的评级体系,吸引全球资本参与我国科创发展。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