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这座千年陶瓷之都,有一间成立仅5年的工作室正以蓬勃的创新活力搅动行业风云。从传统釉彩技法的突破到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从屡获殊荣的艺术作品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出,孙佳创新工作室用实力诠释着“工匠精神”与“创新基因”的完美融合。近日,我们走进了这间430平方米的现代化创作空间,对话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淄博市金牌工匠、工作室领衔人孙佳,探寻淄博陶瓷升级背后的创新密码。

从技艺瓶颈到专利突破:用千次试验解锁釉彩新语言
“工作室的成功源于我们对技术瓶颈的精准突破、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以及对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探索。”刚走进工作室,孙佳便向我们道出了发展的核心要义。玻璃展柜中陈列的《丰收》《秋韵》等获奖作品,釉色流转间既有国画的水墨意境,又不失陶瓷的温润光泽,让人很难想象这些作品竟诞生于一场颠覆传统的技术革命。
传统陶瓷釉上彩创作长期面临效率低下、表现力受限的行业难题,画师需经过打底稿、勾轮廓、拓描底样等繁复工序,创作灵感常被流程桎梏。“能不能让色彩像在宣纸上一样自由流淌?”带着这个大胆的设想,孙佳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两年的技术攻关。上千次的釉料配比试验、温度曲线调试,最终研发出“三不一基”釉上彩创作法——不打底稿、不勾轮廓、不拓描底样,以基色法直接运笔设色。
“当第一幅作品在窑炉中呈现出笔触与色彩的自然交融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孙佳回忆道。这项技术不仅将创作效率提升300%,更赋予陶瓷艺术全新的表达维度,成功斩获国家发明专利。在第十二届“大地杯”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上,采用该技法创作的《丰收》凭借饱满的色彩张力与独特的艺术表达,摘得金奖桂冠。成立至今,工作室已有100余件创新作品在各级赛事中崭露头角,成为淄博陶瓷创新的鲜活注脚。
从校园课堂到生产一线:产教融合筑牢人才根基
在工作室的实践区,几位身着白大褂的学生正围在拉坯机前专注创作,他们是来自淄博理工学校的研学学员。“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而是让创意落地的试验场。”孙佳介绍道,工作室已与5所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作为“优质研学实践基地”累计接纳1.1万人次学生参与实践。
不同于常规的参观式研学,工作室创新推出“项目制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从设计构思到成品烧制的全流程。“我们会给出真实的创作命题,比如为社区设计陶瓷文创产品,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艺。”孙佳定期带领团队开展“陶瓷文化进校园”活动,将釉料调配、拉坯成型等技艺搬进高校课堂。
为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工作室还邀请高校专家常驻授课,针对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开设200余场次创新设计培训班。这种“理论+实践+市场”的培养体系,既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通道,又为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如今,不少学员已成长为陶瓷企业的技术骨干,将工作室的创新理念带到更广阔的舞台。
从千年窑火到未来图景:双轮驱动激活行业生命力
淄川区的沃土为工作室的成长提供了天然养分。这里不仅有寨里窑址、北沈窑址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更传承着国家级非遗淄博陶瓷烧制技艺,数千年的制陶历史孕育了浓厚的产业生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孙佳望着窗外的陶瓷产业园感慨道。
面向未来,工作室已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进一步完善“三不一基”技法体系,探索3D打印技术与传统陶瓷的跨界融合;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让技艺传承更具活力;打造特色陶瓷文化IP,通过国际展会、文化交流等渠道推动传统技艺走向世界。
“创新是陶瓷行业的生命力,”孙佳的目光坚定而有力,“我们将持续以技术突破和文化传播为双轮驱动,让千年淄博陶瓷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在这间充满匠心与创意的工作室里,我们看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更看到了中国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荆超 通讯员 闫盛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