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退出会员店业态,备受市场关注。据媒体报道,随着上海森兰店将于8月31日关闭,盒马X会员店这一被其寄予厚望的业态,将告别市场。
自2020年首家X会员店在上海开业,到2023年全国门店数量达到10家,再到2025年全线撤退,仅仅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这一被盒马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模式戛然而止。
盒马X会员店的战略起点并不低。盒马希望通过高品质商品、高性价比定价以及会员专属服务等,复刻甚至超越海外头部会员商超的路径。其会员体系分为258元/年的黄金会员与658元/年的钻石会员。
盒马在会员店领域的探索,虽告一段落,却留下一系列值得行业反思的问题:在会员制零售风口下,为什么这一模式在盒马难以持续?
近年来,山姆会员店、Costco等在中国市场扩张势头迅猛。与此同时,国内多家零售企业也试图切入这一细分赛道,但真正实现规模扩张的并不多。
这场试水之旅,更折射出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在复制会员店模式时,所遭遇的困境。
会员制商店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收取会员费用建立消费门槛,同时以特色、高性价比、高品质的商品,提升用户黏性。
但消费者为此付费的前提,是他们必须从中获得稳定且可感知的价值回报。这种价值,可能来自价格优势,也可能来自产品品质、服务体验、信用保障等多维度。
也就是说,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是否觉得“值得”。因此,会员制的模式不在于收费门槛,而在于建立长期相互信任。
这就意味着,一套会员体系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家是否有能力通过稳定的商品供应链、自有品牌打造和精细化运营,持续输出“会员价值”。
成熟的会员制商店往往以强大的自有品牌作为差异化“武器”,自有品牌商品在价格和品质之间形成平衡,形成足够稳定的消费习惯。
山姆和Costco能跑通这个模式,靠的也是长期积累的商品研发、全球采购和供应链优势。
在不少会员店的规划与运营中,我们看到的是对山姆、Costco的形式模仿——大面积门店、仓储式陈列、会员付费制度,在内容、供应链、品类结构、用户习惯方面却缺乏足够的本土化创新。
再加上会员店与其自身门店之间的定位差异不够清晰,最终形成“形似而神不似”的尴尬局面。
中国市场是否需要会员店?从山姆在一二线城市的逆势扩张,到Costco新店开业时的排队盛况,不难看出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需求依旧存在。会员店可以提供优质商品和性价比的体验,只是如何在中国市场实现本土化落地,仍是一条需要摸索的路。
如果不能形成明显的价值差异和心理期待,即使收了会员费,也很难实现可持续的经营。而这种价值,需要通过商品、服务、体验的共同塑造。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