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主要是指因为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致病症,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口渴、多汗、心悸、面色潮红等。阴暑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通常是因为错误的方式解暑而引起,如从高温的户外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大汗淋漓后立即洗冷水澡、喝冷饮,引起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等;主要表现为畏寒头痛、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口渴咽干、四肢酸痛、胸闷恶心和呕吐腹泻等症状。
一、防暑药物有哪些
(一)藿香正气类药物:适合治疗阴暑
成分:主要含广藿香油、紫苏叶油、苍术、陈皮、厚朴(姜制)、茯苓、白芷、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等,其中藿香正气水一般含有酒精。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头痛昏重、胸膈痞闷、呕吐泄泻等。
常见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疹、瘙痒、头晕、潮红、心悸等。
注意事项:对酒精过敏者禁用藿香正气水;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藿香正气水不建议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使用。
(二)十滴水:适用于治疗阳暑
成分:主要含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等,辅料为酒精。
功效:健胃、祛暑,可用于治疗夏季中暑引起的头晕、头重、恶心、脘腹胀痛等不适症状。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对酒精过敏的人群不能用;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三)仁丹:适用于治疗阳暑
成分:含陈皮、檀香、砂仁、豆蔻(去果皮)、甘草、木香、丁香、广藿香叶、朱砂等。
功效:清暑开窍,用于中暑引起的恶心、胸闷、头晕、晕车、晕船。
注意事项:含有毒性中药朱砂,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孕妇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二、用药安全请注意
禁忌组合要牢记:服用含酒精的藿香正气水期间及停药后一周内,禁止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替硝唑等药物。否则可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可致命。
退烧药不等于解暑药:中暑引起的体温升高,勿随意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中暑的核心问题是身体产热和散热失衡,退烧药无法解决散热障碍,反而可能掩盖病情,增加脱水和肝肾损伤风险。降温应首选物理方法。
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是药三分毒”,防暑药也不例外。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有基础疾病者用药前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不要自行加量或长期服用。
三、预防中暑是根本
物理防晒避高温:高温时段(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做好“防晒三件套”:宽檐帽、太阳镜、透气防晒衣/太阳伞。尽量选择阴凉处行走。
主动及时补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应定时、少量多次饮水。出汗较多时,可适量饮用淡盐水、绿豆汤、酸梅汤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
紧急处理莫迟疑:一旦发现有人中暑(出现高热、皮肤灼热干燥或无汗、意识模糊、抽搐等),立即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保持呼吸通畅,用冷水擦拭皮肤或冰敷腋下、颈部等大血管处帮助降温(避免直接用冰接触皮肤过久)。如出现意识不清或症状严重,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切勿耽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