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证监会系统党的建设暨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在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时提出,“深化改革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推动科创板改革举措落地,推出深化创业板改革的一揽子举措,持续推进债券、期货产品和服务创新”。这一部署,是对“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战略的延续,亦显示出我国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向“功能深化”转型的决心。
回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其在制度设计上的包容性不断提高。6月18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深化改革“1+6”政策措施,同日2025年陆家嘴论坛释放明确信号——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资本市场从“被动满足”企业需求向“主动引领”创新方向转型。
以科创成长层为例,其通过差异化监管与信息披露机制,为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企业开辟“未盈利也可上市”通道,彻底打破传统盈利门槛对硬科技企业的“桎梏”。这种制度创新并非简单的“门槛降低”,而是通过风险分层管理,如要求保荐机构对未盈利项目执行“终身问责”、引入资深机构投资者参与定价等措施,在激发创新活力与保护投资者权益间找到了平衡点。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在于通过“融资端”与“投资端”的良性互动,培育创新生态。此轮改革中,科创板率先探索“长钱长投”机制,自开板以来,科创板公司平均研发强度均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达到1681亿元,是当年板块归母净利润的三倍多,同比增长6.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持续领先A股各板块,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8成。
不过,在扩大开放与创新的同时,监管层也展现出了对风险的高度审慎。例如,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并要求券商对保荐项目执行“终身问责”,从源头压实中介责任。
当前,全球资本市场正经历数字资产等新一轮变革。我国多层次市场改革可以通过差异化的制度优势抢占先机,“新三板挂牌—北交所上市”梯度培育体系,就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打开资本市场新通路。不过,未来,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还需要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形成合力,让资本市场真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总之,证监会此番部署,可推进“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当科创板为硬科技企业提供“成长沃土”、创业板为创新型企业架起“资本桥梁”、债券期货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时,一个更具包容性、韧性和全球竞争力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将加速形成。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