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大众日报·大众新媒体大平台主办的“责任山东·民企担当”全国主流媒体调研采风行活动正式启动。活动聚焦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主题,挖掘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经验,探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助力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活动首日,采风团走进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金丰公社”)调研。该公司创新推出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金丰公社“双社联合”的服务模式,推出了“两拌三喷”增产方案,还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难题,为“谁来种粮、怎么种粮”这个中国农业的现实问题,交出了一张具有山东特色的答卷。
“能下地、真服务、有情怀”
7月8日,经济导报记者来到位于临沭县青云镇卢官庄村“两拌三喷”示范田采访,发现这里早已经有专业飞防队在工作:只见一架大型无人机正在种满玉米的田地上来回穿梭喷药,时不时还飞回来加水补药。
这处示范田总共有一百亩,种植户叫卢洪本,今年60多岁了。据他回忆,以前没有飞防服务的时候,他一个人手动喷药,一天也就喷五六亩地,“不过当年也没那么多地种。”他表示。
金丰公社飞防队正在作业 杜杨 摄
谈话间,此次飞防已结束,前后不过一小时多一点。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村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农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也由此出现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一如卢洪本遇到的:60多岁的他种地越来越力不从心。还有作为一种新农技,示范田的“两拌三喷”增产方案,通过拌种、拌肥增强作物抗逆性,助力小麦、玉米等作物平均增产15%—20%,但如果向单个种植户一个个推广,怕也进度缓慢,这便是“怎么种粮”的问题。
为探讨“谁来种粮、怎么种粮”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推动乡村振兴,成立于2017年的金丰公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这条道路上持续进行创新和实践。截至目前,金丰公社已在全国22个省注册成立560家县级金丰公社,组建了一支9.36万余人的“小社长”服务队伍,当季全程托管土地面积达1200余万亩。
当然,“谁来种粮、怎么种粮”的现实问题,也借由金丰公社的发展壮大,收获了一份来自山东的出色答卷。
企业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双丰收”
不过,金丰公社的发展壮大并非一蹴而就,也曾遭遇很多困难。
比如说困扰我国粮食种植已久的耕地“碎片化”问题:一家一户的责任田就那么几亩地,很难形成大田作业的规模化优势;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一开始,金丰公社很难获得种植户的信任继而流转土地。
据金丰公社负责人曹磊介绍,金丰公社积极探索模式创新,在业内率先推出“双社联合”模式,即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农户自愿土地入股的基础上,将农户一家一块的“小田”集中整治打造成“大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再统一将“大田”与金丰公社等农服组织联合,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土地托管双方搭建起一个沟通桥梁。
以上文提到的卢官庄村为例,该村自2022年3月开始实施双社联合模式,所有收益由农民、县社、村集体、合作社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仅2023年,卢官庄村集体通过双社联合模式便获益53万元,而农户除了每亩800元的保底收益外,还可得到每亩200元左右的分红。
凭借绝大部分收益都留在村集体内分配,双社联合模式迅速得以扩大。一方面,金丰公社以县社为枢纽,吸纳当地闲置的农机设备、农机手和种植户,通过统一调度、标准化作业,让分散资源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共享共赢生态,金丰公社更是推动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型。
借着“服务导向”的转型,金丰公社不失时机地开展农机操作、科学种植等培训,同时通过订单农业、产销对接等服务,帮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稳定增收渠道,让小农户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曹磊直言,各类农业服务让金丰公社实现了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金丰公社姓农为农,为种地而生。”曹磊表示,“抓增产、真服务,让农民享受到现代化农业服务的红利,以农业生产进步带动农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中国现代农业美好愿景。”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