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长城汽车的自主研发创新实践时,将目光投向了河北保定徐水智慧工厂的独特场景——上万名马拉松选手奔跑在智能化生产线上,两侧机械臂有序作业,智能运输小车灵活穿梭,工业与运动的交融,恰是这家企业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写照。在这条融合了生产与活力的赛道上,长城汽车用自主掌控的核心技术,铺就了民族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路径。
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执着追求,是长城汽车发展的鲜明底色。2024年,企业研发投入达104亿元,连续3年突破百亿元,占销售额的5.2%;2.3万人的工程师团队扎根研发一线,平均每4名员工中就有1名工程师。环境风洞实验室里,测试车正经受着从零下40摄氏度到零上60摄氏度的极端温度考验,最高每小时250千米的风速模拟着全球复杂气候,35个子系统协同运作,为新车研发提供着严苛的技术验证。这座总投入近100亿元的试验中心,具备2000余项新能源、热管理等领域的试验能力,支撑着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系统的全链条创新。
从依赖外部采购到构建自主供应链,长城汽车的产业链整合之路颇具启示。上世纪90年代,作为生产皮卡的小厂,企业曾受制于关键部件的外部供应。通过成立内燃机公司、零部件公司,逐步提升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后,2018年又果断推动零部件公司独立运营。初期的阵痛过后,这些企业通过提升质量参与市场竞争,不仅站稳脚跟,更进入宝马等国际企业的供应链,让“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今,从发动机、变速器到动力电池,长城汽车已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制造,构建起相互辅助、资源循环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聚焦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长城汽车持续拓展技术边界。端到端大模型、新一代人工智能数据智能体系、九州超算中心的打造,为智能驾驶技术提供着强大支撑,自研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已能覆盖从城区到乡村、从行车到泊车的全场景应用。2024年2021.95亿元的营收,今年上半年近57万辆的销量,正是技术创新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人民日报关注到,长城汽车的实践印证着民族品牌成长的逻辑:把关键核心技术攥在手中,在产业链中构建协同生态。从车间里为跑者打“加油”字幕的机械臂,到覆盖全价值链的自主创新体系,这家企业用行动诠释着“做强做大民族品牌”的内涵——以持续的自主创新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写下属于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坚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