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释放出一个鲜明的信号:城市发展的思路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这一表述,不仅是阶段性的工作部署,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路径的全新锚定。
回望过去,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一系列城市发展的典型路径,但也留下了诸多“成长的烦恼”——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空间低效等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大城市病”成为不少城市面临的挑战,资源紧张、治理压力陡增。正是这些深层次矛盾,让城市发展理念必须从“拼规模”转向“提质量”。
“内涵式发展”被明确为主线,是城市治理思路的转型。它不仅意味着城市发展的重心不再是摊子铺得有多大,而是精细打磨城市的“含金量”,它要求盘活存量资源,提升空间效率,从而推动城市功能、品质的整体跃升。
与这一理念相匹配的,是一组崭新的城市发展坐标: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每一个关键词都指向一个维度的变革,共同构成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框架。
从这次会议部署的七项重点任务来看,“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工作的内在逻辑。
在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上,强调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创新城市”的提法也值得关注,不仅提出要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还明确了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而“宜居城市”的定位,不止包括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表述,展现出城市更新工程是牵动城市功能重塑、空间再造的重要载体。
环境治理、安全韧性、文明城市和智慧城市这些维度,也被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架构中,特别是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进一步构建更具安全感的城市空间。而“文明”和“智慧”,则将城市提升到文化与治理的维度。
可以说,这七项任务涵盖了从空间结构到功能布局、从安全韧性到智慧治理的系统性转变。
“内涵式发展”考验的是治理能力、资源统筹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落脚点在于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构建起高质量的城市生态。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