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建设迎来一波政策“红利”。7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了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的八项重点任务,即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
零碳园区普遍面临落地难题,项目初期投资大,回本周期长。在保障措施上,《通知》做了资金、要素保障等支持。《通知》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零碳园区建设。此外,还将强化用能要素保障,在零碳园区范围内创新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探索实施区域审批或项目备案。
行业将2025年看做是零碳园区元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零碳园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政策之下,各地零碳园区建设项目提上日程。山东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关于“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重要部署,计划按照每市原则上不超过1家的标准,在全省选取15家左右园区开展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山东零碳园区建设,催生零碳园区应用场景落地。
目前,青岛科创蓝碳金融科技园区、青岛中德生态园、烟台黄渤海新区零碳智慧产业园等项目是山东重点培育的零碳园区项目,这些项目在零碳园区建设上已先行先试,摸索出了发展的路径。
例如,青岛科创蓝碳金融科技园区是全国首个“零碳能源+绿色金融”双核驱动的金融科技园区,将热泵技术模块化,向周边工业园区输出“零碳供热解决方案”,已拓展至青岛高新区等12个项目,助力青岛打造“北方零碳金融中心”。截至目前,园区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用,二期零碳供热项目正在建设中,计划明年实现全域零碳化。
烟台黄渤海新区零碳智慧产业园聚焦空天信息、未来网络等新兴技术,构建光储充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2024年投用后实现了绿电自给,年减碳超2300吨,打造了中日合作零碳示范标杆。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