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国内债券ETF总规模已突破3500亿元,相比2024年初增长近两倍。债券ETF突破3500亿元,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跨越,更标志着在利率中枢持续下行、主动管理超额收益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债券市场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债券ETF凭借其低费率、高透明度、强流动性的核心优势,已从边缘工具加速跃升为大类资产配置的主流选择,债市指数化投资时代正澎湃而至。
在业内人士看来,3500亿体量意味着债券ETF作为高效工具已被主流机构广泛接纳,保险、银行理财、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正通过ETF实现精准的久期管理、信用风险敞口配置及流动性储备。
规模激增也反映出投资者对"降费增效"的迫切需求。当主动阿尔法获取愈发困难,被动获取市场贝塔收益、降低综合成本成为更理性选择,指数化理念深入人心。
从生态完善角度看,债券ETF突破3500亿规模是市场基础设施进步的成果。做市商深度参与、质押回购机制优化、与国债期货等衍生品联动增强,共同支撑了ETF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尽管增长迅速,但我国债券ETF仍处于初期阶段。仅从规模看,相较于中国超150万亿的债券存量及数万亿股票ETF规模,3500亿债券ETF仅是"冰山初现"。参照美国债券ETF数万亿美元的体量,中国指数化债市发展方兴未艾、空间巨大。
比如,我国的债券ETF产品谱系亟待丰富,纵向看,从超短债现金管理工具到超长债久期策略载体尚存空白;从横向看,当前以利率债、高等级信用债为主,未来中低等级信用债、可转债、绿色债及行业主题债(如金融债、城投债)ETF潜力可观。
不过,发展债券ETF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加强底层信用风险管理,加强底层资产穿透管理及发行主体持续跟踪;需持续完善做市商激励机制,探索ETF期权等配套衍生品,以保持充足流动性。
从监管层面看,需强化对大宗交易、关联账户的监测,打击市场操纵与套利,维护市场公平。
总而言之,面对债券ETF广阔蓝海,唯有在丰富产品线、筑牢风控堤坝、优化市场生态、加强投资者保护上协同发力,方能引导这股指数化浪潮真正成为中国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稳定器与助推器。对投资者而言,理解并善用债券ETF,正成为驾驭债市新周期的关键能力——它不仅是组合中的"稳定锚",更是拥抱效率革命的通行证。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段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