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相关部门针对充电宝的使用场景重拳出击,几乎让“3C认证”成为厂商存续的关键指标。
实际上,我国对充电宝产品的3C认证管理是从2023年8月开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3年3月14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决定对电子电器产品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以及电信终端产品配套用电源适配器/充电器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管理”,要求“自2023年8月1日起,指定认证机构开始受理新纳入产品CCC认证委托”,且“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但截至目前,市面上或消费者手中仍存在相当数量的充电宝未取得3C认证,一些主流共享充电宝平台提供的产品亦存在无3C认证标识的情况。
近日,罗马仕、安克等充电宝品牌宣布召回旗下多款充电宝。召回的原因,多指向电芯原材料问题。其中有企业方表示,原材料问题导致部分产品在长时间使用时隔膜绝缘可能失效,存在产品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深究行业这场充电宝安全危机的根源,业内人士认为可归结为低价内卷。
据近年市场的跟踪统计,在售价200元以下的机型中,起火等事故呈现集中爆发态势,尤其在部分未明确溯源的电芯批次中表现更为突出。电芯不过关、BMS缺陷、隔膜厚度不足,是当前事故高发的主要诱因。
危机之下,充电宝厂商火速变阵。
公开资料显示,安克创新(300866.SZ)已终止与涉事电芯供应商合作,并与宁德时代(300750.SZ)旗下宁德新能源签署合作协议;倍思自查未使用风险批次电芯;有公司积极寻求与亿纬锂能(300014.SZ)等知名电芯厂商合作……一场由移动电源安全生态引发的行业格局重塑已然开启。
“这样做也需要代价,从经验推演,新合作方成本至少比此前高出20%,这将推高终端售价。”有业内人士分析。未来缺乏全流程品控能力的品牌将面临更大的淘汰风险,守住行业安全底线将要求供应链增加透明度,今后“安全、合规、透明”会成为行业主旋律,头部企业优势进一步凸显,低价低质路线将被市场淘汰。如此一来,充电宝行业有望从无序“内卷”转向品质竞争。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