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海洋局组织开展了2025年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申报评审工作,确定了滨州无棣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聚区等7个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拟认定名单,并于6月23日公示。
2024年全年,山东11个海洋传统产业共实现增加值7510亿元,海洋渔业等4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共实现增加值6249.3亿元,“主引擎”作用显著。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公示的名单全部属于传统产业,且有4个属于支柱产业,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方奎副研究员表示,随着新一批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获批建设,山东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已基本覆盖了山东海洋主导产业,形成了海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培育发展的梯度体系。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支撑
本次公示的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拟认定名单共7个,分别是滨州无棣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聚区、青岛自贸片区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集聚区、日照东港海洋特色文旅产业集聚区、烟台蓬莱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威海乳山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烟台芝罘海洋特色文旅产业集聚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加上今年年初已经公布的首批名单,山东即将拥有13个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纵览这两批次13个产业集聚区,涉及了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特色文旅、海洋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等多个海洋产业传统领域,其中现代海洋渔业有烟台、滨州两处,海洋交通运输有青岛一处,海洋特色文旅有日照、烟台两处,海洋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则有青岛和烟台两处,海洋化工业有潍坊一处。
此外,还有涉及海洋电力、海洋生物、海洋食品和人工智能等海洋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可谓传统与新兴产业一应俱全、结构完整。
而从地域分布上看,13个产业集聚区的分布遍及沿海7市,其中青岛最多,共有4处;烟台3处;威海2处;滨州、东营、日照、潍坊各1处。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关口;具体到细分领域,山东的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不难看出,这些海洋经济中快速发展的领域,与13个产业集聚区高度重合。
作为研究海洋产业的专家,马方奎表示,近年来,山东通过建立完善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机制,聚力推进海洋产业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创新赋能、绿色转型和开放合作,努力将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全省海洋科技创新的引领区、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区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传统支柱产业聚集发力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从海洋产业结构上看,13个产业集聚区中还是传统产业居多。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11个海洋传统产业共实现增加值7510亿元,同比增长6.9%,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93.1%;其中,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4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共实现增加值6249.3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5%,对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主引擎”作用显著。
而从产业体系角度分析,2024年,山东15个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8068.6亿元,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不难看出,这些高增加值的产业领域,与13个产业集聚区的重合度较高。
去年印发的《关于加快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提到,要统筹推进海洋传统产业集聚区建设,每年按一定比例择优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海洋传统产业集聚区。同时,还深入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支持集聚区企业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助力传统产业数智化、高端化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目前山东海洋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3%。马方奎表示,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是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持续推进,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动能将不断增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也将日臻完善,有望形成更多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新高地。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