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耕田满面春,勤劳不负三春晖。2月5日,山东“新春第一会”正式开启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一年之计”。会议将改革创新作为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为即将步入的“10万亿”新里程激发动力、积蓄能量。
我们看到,刚刚过去的一年,山东的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基础设施、乡村振兴均刷新了纪录,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省“走在前”的“担当”愈发坚实。

有一些困难和挑战依然横亘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上。比如,内需不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还不够,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难题待解,机构部门效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常态化推介机制不足,国资国企投资效益机制不健全,等等。
回看山东“走在前 挑大梁”,每一步的跃升都离不开改革创新。从推进国企“一企一业”的“纤体瘦身”,到“大象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从“营商环境创新提升59条”到率先出台规范涉企执法行为若干措施、营商环境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一个个“山东经验”,彰显了大省争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的决心和定力。
尤其是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山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步履坚实:细化推出414项改革事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资源重组等10项牵引性集成改革,探索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省级试点,民间投资增长7.6%,民营资本首次进入了核电等领域,省属企业主业投资占比达99.3%,55家开发区扩区调区……一个个数字,累积成深化改革的亮眼“成绩单”。
继续瞄准重点领域的改革,是直面挑战、实现向内求的“关键一招”。蛇年启新程,山东以标志性改革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之力,着重强调10项重点改革,并渗入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等“深水区”,意在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大省“挑大梁”开辟新的跃升空间。
春山可望,草木蔓发。改革创新牵引,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机制将得到进一步深化,省属企业薪酬管理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改革人才一体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财政金融改革都将进一步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城乡融合更加深化,一个新山东,正昂首阔步向新程。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