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威海蓝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海银行”)发布公告称,从本月起,该行“蓝贝贝”A7天、“蓝贝贝”B7天、“蓝贝贝”1号三款产品的利率调整至1.25%。这是“蓝贝贝”B7天今年以来第二次下调利率,此前,该行在5月15日将“蓝贝贝”B7天的产品利率由2.4%下调至2.2%。 蓝海银行存款利率发生下调的,还有“蓝宝宝”系列产品。以“蓝宝宝”一年期定期产品为例:4月24日,该产品的利率被下调至1.90%(金额1万元以下)和1.95%(金额1万元及以上);5月30日,其利率再度被下调至1.75%(金额1万元以下)和1.80%(金额1万元及以上);7月17日,该产品利率第三次被下调至1.60%(金额1万元以下)和1.65%(金额1万元及以上)。 而“蓝宝宝”两年期定期产品的收益率,今年以来也经历了多次下调。2月14日,蓝海银行将“蓝宝宝”两年期产品利率下调至2.60%(金额1万元以下)和2.65%(金额1万元及以上);3月28日,再度下调至2.50%(金额1万元以下)和2.55%(金额1万元及以上);4月10日,第三次下调至2.40%(金额1万元以下)和2.45%(金额1万元及以上);4月24日,第四次下调至2.20%(金额1万元以下)和2.25%(金额1万元及以上);5月30日,第五次下调至1.80%(金额1万元以下)和1.85%(金额1万元及以上)。 与此同时,利率缩水的还有该行的大额存单。2月10日,蓝海银行将个人大额存单三年期产品的利率下调至2.5%;4月10日再度下调至2.4%;4月24日第三次下调至2.3%。2月18日,该行将个人大额存单两年期产品的利率下调至2.7%;3月18日再次下调至2.6%;3月28日第三次下调至2.5%;4月24日第四次下调至2.3%。 此外,蓝海银行的活期存款挂牌利率、7天通知存款产品利率、单位存款产品利率、美元定期存款利率,今年以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蓝海银行共计发布16次利率下调公告,对各类存款产品进行全面降息。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频繁降息反映了蓝海银行在负债端的巨大压力。此前,存款利息高一直是蓝海银行赖以吸收存款的“法宝”。以“蓝贝贝”为例,该产品2019年的存款年利率高达4.9%(180天)、5.1%(360天)。而如今,当赖以生存的“高息差、高增长”模式不再奏效,蓝海银行的存款利率便全面下调至市场平均水平。 此前,据媒体报道,蓝海银行赖以生存的“高息差、高增长”模式就是一边以“变相加息”的方式高息揽储,另一边联合“高炮平台”高息放贷。有网友投诉称,其2022年1月份在某某卡贷借款2.4万元,合同显示出借人为蓝海银行,贷款实际年利率超过40%。 “蓝海银行存贷款业务通过获客引流及互联网流量平台合作推动快速增长,该行合作的外部渠道多为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蓝海银行2021年主体评级报告披露,伴随异地存款监管趋严、线上存贷款利率整改、助贷机构资质审核等互联网存贷款监管政策收紧,该行业务规模扩张增速未来将放缓,监管压力上升。 年报披露,蓝海银行2024年的净息差为2.35%,较2023年同期的4.34%大幅下降了199个基点。而蓝海银行这一净息差水平远低于同期民营银行4.11%的平均水平,导致该行传统依赖的“高息差”优势不复存在。 伴随着净息差急剧下滑的,还有利息净收入。蓝海银行2024年的利息净收入仅为12.27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21.77亿元减少9.50亿元,降幅达43.64%。 利息净收入的大幅缩水,也导致蓝海银行的整体业绩不容乐观。该行2024年的营业收入仅为14.52亿元,同比减少39.42%;净利润仅为4.15亿元,同比下降47.86%,接近腰斩。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绩大幅下滑的同时,蓝海银行的董监高薪酬总额却保持逆势增长态势。据蓝海银行年报披露,该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银行风险有重要影响岗位(风险管理、授信审批等)的年薪和津贴总额,2022年度为5050万元,2023年度上升至5280万元,2024年度再度上升至5511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蓝海银行于2017年6月成立并正式开业,由威高集团、赤山集团、迪尚集团等7家企业发起设立,注册地址在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资本20亿元,员工总数317人。截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总额555.4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72.39亿元;负债合计507.1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08.4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4.74亿元,不良贷款率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