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万亿、2.5万亿、超千亿……“十四五”数据亮眼,山东省属企业实力藏不住了
11月26日,经济导报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面对国际国内严峻复杂形势,省属国资国企攻坚克难、承压前行,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省属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均实现突破跃升,资产总额、收入总额、利润总额分别突破五万亿、两万亿、千亿元大关,在全国省级监管企业中持续领先。2024年,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5.3万亿元、营业收入达2.5万亿元、利润总额超千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45%、44%、42%,在全国32个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中,不包括直辖市,山东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均居第1位,利润总额居第2位。
预计增加值、利润总额比“十三五”增长60%、80%
省属企业的主要指标提升显著,在保值增值方面,2024年末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总量较“十三五”末增长33%,年均增速达到7.5%。在经营效益方面,省属企业“十四五”期间创造的增加值、利润总额,预计比“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60%、80%。
最值得关注的是骨干企业的实力强劲。“十四五”期间,省属企业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山东能源、山东重工、山东高速、山东港口等4户企业利润总额过百亿元。其中,山东高速、山东能源、山东黄金3户企业上榜世界500强,山东能源、浪潮集团等10户企业上榜全国500强,省属企业“压舱石”“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发挥。
从经营质效看,省属企业2024年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60.3万元/人,较“十三五”末增长42.4%;经营现金净流量1811.5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1.9%,与收入、利润增速相匹配;研发经费投入529亿元,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十三五”末的1.48%增长至2.07%。从人均指标看,2024年度省属企业人均创收、人均创效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49.6%、47.4%,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社会贡献方面,2024年,省属企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36.8%,年均增幅达8.1%,为全省GDP增长作出应有贡献。省属企业上缴税费总额952.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4.9%;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支出67.3亿元,年均增长率21.6%。与“十三五”期间相比,“十四五”期间省属企业年均就业人数预计增长8%,对外捐赠支出预计增长20%。
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
省属企业的创新能级明显提高。
“十四五”以来,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2024年达529亿元,居全国省级监管企业首位;省属企业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7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609个,规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山东重工发布热效率达53.09%的商业化柴油机,第四次打破柴油机热效率世界纪录;山东港口建成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14次刷新世界纪录。
围绕“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推动省属国有资本向“十强”产业、基础设施、重要矿产资源及公共服务领域集中,相关重点领域资产占比达93%。
目前,有25户省属企业在全省19条重点产业链担任“链主”,带动我省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山东重工的重型发动机、重卡销量保持全球第一;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超18亿吨,体量规模全球第一;浪潮集团服务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山东铁投助力全省高铁通车里程达3055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山东高速运营管理高速公路9116公里,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改革任务已接近全面完成
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完成,山东省属国资国企在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三次评估中成绩均领跑全国,另外,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截至9月底,改革任务已接近全面完成。
持续深化重组整合,推动山东航空与中航集团完成联合重组,山钢集团与中国宝武重组取得重要实质性进展,完成山东国惠与山东发展、山东国投与山东人才、鲁粮集团与山东种业等6户企业重组整合,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国资委制定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评估办法,围绕各治理主体履职规范以及协调运转等4个方面,明确21项评估重点,引导企业全面提升治理水平,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首创,被国务院国资委在全国国资系统全文印发推广。深入实施“控机构、控岗位、控总量、控总额、控招录”改革,省属企业总部机构压减了14.9%,人员编制压减了15.9%,企业管理运营更加精简高效。
印发《省属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重新明确主责主业,省属企业主业数量均控制在3个及以下,半数企业实现“一企业一主业”。
近三年省属企业主业投资占比均超98%。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建成省属企业司库系统,基本实现对权属企业银行账户全部可视、资金流动全部可溯、归集资金全部可控。强力推进层级压减专项整治,近两年累计压减权属企业1325户,截至去年底,除纳入特别监管清单的企业外,省属企业法人层级、管理层级均已控制在四级以内,企业内部管控水平明显提升。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