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下简称《配额方案》),并就政策意图、实施路径与下一步扩围思路作出集中回应。
碳市场正成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制度抓手,一系列密集动作也释放出明确信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迈向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的新阶段。
自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全面启动运行,其覆盖范围也从最初仅纳入发电行业,实现了市场启动以来的首次扩围——今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正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也从单一的二氧化碳,扩大至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
在此基础上,市场的关注点进一步集中到配额分配上。《配额方案》延续并升级了以往实践。
我国碳市场最早从发电行业起步,已经积累了可复制经验。《配额方案》的核心框架仍遵循“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免费配额分配”模式;企业的配额量与其实际产出量动态挂钩,不设绝对的碳排放总量上限,为行业保留合理的发展空间。
同时,配额聚焦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排放,不覆盖因外购电力、热力导致的间接排放;配额分配锁定每个行业碳排放最集中的生产企业,这种“抓大放小”的思路,更突出减排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政策对数据质量的强调也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部明确表示,碳排放数据质量是全国碳市场的“底线与红线”。
没有可靠数据,就无法形成有效市场。因此,《配额方案》还强化了数智化监管手段: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提高对数据造假的识别与打击能力。这也将为市场运行建立更透明、稳定的基础。
随着首次行业扩围完成,全国碳市场下一步扩围路径也随之更加清晰。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围提出了明确要求。
生态环境部此次透露,已启动化工、石化、民航、造纸等行业扩围前期准备工作。到2027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当前,一系列基础性工作正在同步推进。政策方向也已经明确:坚持“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全国碳市场正进入一个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扩围不仅意味着纳入主体增加,更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继续深化。
随着碳排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减排措施持续落地,全国碳市场将在加快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愈发关键的作用。它既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动力,也将影响未来的产业格局。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