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视觉与柔性恒力控制领域深耕多年的易思维(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思维”),正冲刺资本市场寻求跨越式发展。作为专注于工业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业务覆盖机器视觉设备、柔性恒力控制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深度服务汽车制造等下游行业,凭借近400项国内外授权专利(含192项发明专利)的技术积淀,业务版图已拓展至全球十余个国家。然而,这份看似亮眼的发展履历背后,招股书披露的核心信息却暴露出产能背离、募投存疑、业绩依赖、信披缺位等多重争议,让其上市之路布满迷雾。
产能与投入背离:投入递增 产能为何持续下滑?
招股书数据显示,易思维2022年至2024年的产能呈现逐年递减态势,分别为4046个、3555个、3414个(传感器数据口径),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2044个。令人费解的是,在产能持续下滑的同时,公司的生产投入却在不断增加——员工数量逐年扩充,用于生产的专门设备与通用设备原值也呈持续增长之势。
按照公司解释,产能计算基于生产人员总工时、机器总工时、人员标准工时、机器标准工时等多维度综合确定,但这一计算方式并未解答“投入增而产能减”的核心矛盾。通常而言,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应伴随产能的稳步提升,而易思维的反常表现,引发市场对其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及产能核算合理性的深度质疑。
募投扩产存疑:产能利用率不足 为何加码投资?
在现有产能尚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易思维的募投规划也引发广泛争议。招股书显示,2024年公司产能利用率为87.17%,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72.26%,而此次IPO公司计划募资12.14亿元,核心投向“机器视觉产品产业化基地项目”。
招股书介绍,该募投项目建成后,每年将新增2869.61万元至3616.02万元折旧摊销成本,这一金额相当于公司2024年净利润(8451.53万元)的43%。当前,机器视觉行业价格战加剧,下游汽车行业周期波动风险持续加大,市场担忧,在行业竞争白热化、现有产能利用率不足的背景下,大规模扩产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若投产后产品销量不及预期,新增的折旧摊销将直接侵蚀公司利润,引发业绩大幅缩水。
业绩质量堪忧:依赖政策红利 现金流承压
易思维的盈利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2025年上半年,公司业绩陷入短期困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亏损987.19万元,归属净利润亏损485.51万元。回顾过往业绩,公司盈利高度依赖政府补助与税收优惠政策。
2022年至2024年,易思维获得的政府补助与税收优惠总额高达1.86亿元,占同期净利润的126.7%。其中,2022年政府补助占净利润比例达264.67%,税收优惠占比179.38%;即便到2024年,这一比例仍高达87%。公司在招股书中明确承认,若未来政策调整导致政府补助减少或税收优惠取消,业绩可能出现大幅下滑。此外,2025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高达170.42%,资金回笼压力较大,若上市进程受阻,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生存危机。
信息披露疑点:关联关系、产权性质等关键信息“缺位”
易思维在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与真实性方面,存在诸多待解疑点。核心子公司禹奕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注册地及主要生产经营地已明确披露,但招股书未说明该经营场地系自有产权还是租赁性质,而场地产权归属直接关系子公司经营稳定性与合规性。
关联关系披露方面,企查查信息显示,公司实际控制人郭寅是浙江圣兆药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潘小玲的女婿,两家公司构成关联关系,但招股书既未介绍郭寅夫人的相关情况,也未提及关联方圣兆药物。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即便潘小玲持股未达5%,但其作为一致行动人属于圣兆药物实际控制人之一,相关关联关系理应披露。此外,公司董事尹成厚同时担任浙江瀚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后者经营范围与易思维存在重合,财务负责人崔鹏飞同时任职于杭州易实唯诚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这些兼职情况及潜在风险均未得到充分披露。
作为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是基本合规要求,而业绩质量、治理结构与发展规划则决定了公司长期价值。易思维当前面临的产能矛盾、募投合理性、业绩可持续性等多重争议,均需给出充分、透明的回应。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财经研究员 初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