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下称《配额方案》),这标志着,在发电行业之外,全国碳市场首次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产业全面纳入管控。
经济导报记者梳理发现,山东共有105家企业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据悉,这一举措覆盖的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涉及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使全国碳市场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50亿吨跃升至80亿吨,管控占比突破全国总量的60%。
上述《配额方案》适用于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2024、2025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的企业(生产线、工序)配额分配,配额核定前关停以及2024、2025年新投产的企业(生产线、工序)不纳入当年度配额分配范围。
据业内人士透露,扩围后,配额分配将继续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企业无需支付履约成本。但从2025年起,配额基准线将逐步收紧,倒逼企业技术升级,推动碳排放强度下降。
配额分配机制的变化是此次扩围的核心,2025年至2026年,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通过设置碳排放强度绩效调节系数,将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避免对行业企业发展产生收缩性效应。
据了解,在钢铁、水泥、电解铝3个行业之前,发电行业是首个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履约的行业。
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完成第三个周期(2023年度)履约,纳入配额管理的发电企业268家,履约配额4.7亿吨,企业数量和履约量均为全国第一。
据介绍,2024年全年,全省共有179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碳排放配额买入量0.17亿吨,成交额15.72亿元;卖出量0.29亿吨,成交额27.52亿元,交易量约占全国的1/4。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