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地处黄河故道、运河之滨,是山东北大门,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汇区域,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近年来,德州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创新工作思路,优化空间布局,解决民生痛点,运用“片区规划”思维推动城市更新,实现城市更新从单一项目实施向系统规划引领的转变,城市更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更新体系
完善城市更新顶层设计
德州市注重顶层设计,编制《德州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明确城市更新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和实施时序,为城市更新行动提供科学指引。
创新片区思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当前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建设应从整体出发,改变以单一地块为单元,散点开发、单线推进的旧模式。德州市打破传统规划落地难问题,按照“片区规划”思维,将中心城区划定九大片区,逐一梳理片区内道路出行、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配套短板,谋划城市更新项目,纳入城建计划分批次实施。
编制专项规划,支撑更新项目落地。编制完成《德州市中心城区社区生活圈专项规划》、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健全完善“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划实施体系,推动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实施。
深化详规改革,推动土地混合利用。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打破传统土地房产单一功能限制,复合发展养老、医疗、餐饮、商超等多种业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规划引领更新
升级城市更新策略方式
德州市坚持规划引领,打破各自为政的规划局限,将片区作为整体研究对象,统筹分析交通、公共服务、土地权属等要素,实现从单点更新向系统重构转变。
优化片区道路网络,畅通交通微循环。在片区规划中,拓宽主干路、打通断头路、织密支路网,新规划支路依托用地单位实施,让城市毛细血管更加通畅、人民出行更加便捷,真正实现“小街区、密路网”城市道路格局。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集中配套解难题。创新15分钟邻里汇、5分钟社区坊生活圈建设模式,按照片区统一集中配套原则,在片区内集中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补齐片区配套短板,提高使用效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片区环境。
调整发展功能定位,老旧建筑换新颜。通过片区整体谋划,对片区内房龄超50年的公共事业单位建筑重新选址办公区域,实现原单位顺利搬迁、地块同步挂牌出让,解决了办公难题,增加了政府收益,美化了市容市貌。
优化规划土地政策,闲置用地生新机。全面梳理片区范围内空闲地块,通过优化审批流程、科学调整地块商住比等方式,推动地块重新启动建设。对面积小、分布零散的小地块,因地制宜改造为停车场、口袋公园、邻里中心,补齐城市功能短板。
加速城市更新
赋能城市品质蝶变跃升
德州市加速推进城市更新,对中心城区旧住区、旧村庄等七大类更新资源进行系统摸底、更新评估、科学规划,实施社区民生改善、公服均衡布局、历史文化传承、街区活力激发、城市风貌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空间营造七大城市更新行动。
城市品质功能实现显著提升。完善片区道路网络,打通城市交通堵点卡点,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通过社区生活圈规划精准识别居民需求,形成5—15分钟步行可达的便民服务网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引入商业新业态,丰富原有商业新场景,实现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空间品质的双重升级。
老旧小区改造找到科学路径。创新实施满电回家行动,配置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有效解决飞线充电难题。坚持政府引导、业主主体、多方支持,全面推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推进水气热专营设施改造和用电自管小区电力设施改造移交,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消除用电安全隐患。
城市更新要素得到全面整合。立足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片区通过“规划统筹—要素整合—机制创新”的路径,将空间布局优化、产业业态升级、民生需求保障等核心目标纳入统一规划体系,通过前瞻性顶层设计明确更新方向与实施路径,避免碎片化改造导致的资源浪费与功能脱节,为以片区为实施单元的城市更新提供范例,推动城市更新工作从“试点探索”向“全域推广”迈进。
片区思维更新
开创科学更新德州实践
顶层设计是引领城市科学更新的关键。德州市建立“市级专项规划—片区更新谋划—项目实施方案”三级体系,将生活圈规划研究纳入片区更新规划内容,确保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圈布局精准匹配。区级政府积极谋划项目实施,确保更新项目具备可实施能力。
政策创新是推动城市高效更新的核心。德州市探索“混合用地”机制,采用商住混合、公共服务设施与商业混合建设的开发模式,提升土地复合使用效率,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行动的积极性。推广“规划留白”机制,预留公共服务、绿地等弹性空间,适应未来发展需求。
公众参与是保障城市精准更新的前提。德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征求居民、企业意见,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巩固提升的工作路径,提高更新方案的需求适配度、社会认同度,真正实现“规划为民、更新惠民”。
(德州市委常委、副市长 樊廷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