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眼霜第一股”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03983.SH)密集披露监管整改、H股上市筹划及三季报等关键信息。从10月底收到监管警示函,到11月初官宣赴港上市计划,这家美妆企业在合规整改与战略扩张的双重命题下,正经历转型关键期。
监管直指财务短板
10月30日,丸美生物同时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警示函与广东证监局责令改正措施,这成为企业近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发现,公司在财务核算与募集资金管理方面存在多项不规范问题。
具体来看,财务核算层面,公司存在收入确认不准确、在建工程转固不及时等问题,导致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虚增454.68万元,归母净利润虚增1132.97万元,占调整前净利润的6.10%;在建工程科目虚增5.68亿元,而固定资产则少计3.75亿元。募集资金管理方面,公司存在募投项目与非募投项目资金混用、项目延期未及时披露等情况,部分募集资金被用于琶洲总部大楼等非募投项目支出。
针对上述问题,丸美生物于10月30日晚间发布公告表示,收到监管措施决定书后高度重视,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及时进行整改,认真总结并吸取教训,切实提高合规意识。公司于次日发布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对半年报数据进行调整,并明确整改方向:加强收入确认流程管控、规范在建工程核算、严格区分募投项目资金使用。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已成立专项整改小组,将在1个月内完成整改并提交报告,“此次问题属规范运作层面的改进空间,并非财务造假,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完善内控体系。”
募资聚焦国际化战略
监管信息披露后,丸美生物股价出现明显波动。数据显示,10月30日至11月4日,公司股价从36.66元跌至33.31元,跌幅达9.14%;截至11月17日,股价收于33.38元,较8月初的42元高位累计下跌20.5%,总市值缩水至133.85亿元。
就在市场关注整改进展的节点,丸美生物于11月11日抛出H股上市计划,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的境外上市股份,募集资金用于增强资本实力与推进国际化战略。这一决策引发市场热议——在A股股价承压、刚受监管警示的背景下,企业为何急于开启境外融资?
从资金需求看,公司募投项目进展滞后或成重要推手。公告显示,2019年IPO募集资金投向的“化妆品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已三度延期,从原计划2021年完成推迟至2027年12月,截至2025年6月该项目剩余募集资金仅261万元。此外,“数字营运中心建设项目”也已两度延期,四大募投项目中仅一项结项。
丸美选择此时启动H股上市,一方面是为补充资金用于主业升级,另一方面或希望通过境外资本市场提升品牌国际认可度。但需注意的是,监管披露的规范问题需彻底整改,否则可能影响H股发行进程。
品牌分化加剧
与资本层面的波澜相对应,丸美生物的经营业绩呈现“增收不增利”特征。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50亿元,同比增长25.51%;归母净利润2.44亿元,同比仅增2.13%;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5.42%,降至2.14亿元。
费用结构揭示了业绩承压的核心原因。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高达14.15亿元,同比增长32.09%,销售费用率升至57.73%;而研发费用仅0.63亿元,同比增长15.3%,研发费用率仅2.5%,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22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正面临利润空间压缩的挑战。
品牌发展的分化态势进一步加剧。核心品牌“丸美”前三季度保持稳健增长,上半年营收12.50亿元,同比增长34.36%,小红笔眼霜、小金针次抛等大单品在双11期间表现亮眼;彩妆品牌“恋火”同样势头良好,上半年营收5.16亿元,同比增长23.87%,有望冲击年销10亿元目标。但大众护肤品牌“春纪”已显现收缩迹象,其天猫旗舰店等线上主流渠道已关闭,公司称这是“聚焦核心业务的战略调整”。
值得关注的是,产品质量投诉问题近期有所凸显。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8-11月期间,丸美相关投诉集中于产品异物、皮肤过敏、售后推诿等问题,12315平台也公示了多起质量相关投诉。对此,公司表示将升级品控体系,建立投诉快速响应机制。
美妆企业需破局发展瓶颈
作为国货美妆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丸美生物的近期动态折射出行业共性问题:在监管趋严、渠道变革、消费升级的多重压力下,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规范运作,如何实现“营销驱动”向“研发+产品驱动”转型。
监管部门对财务规范、信息披露的严格要求,将推动美妆行业加速洗牌。企业需将合规作为发展底线,同时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丸美生物的H股上市计划若能顺利推进,或将为其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但关键仍在于整改落实与主业升级的实效。
对于后续发展,丸美生物表示,将在完成监管整改的基础上,聚焦眼部护理与抗衰护肤核心赛道,提升研发投入占比,同时通过H股上市拓展国际融资渠道。市场将持续关注其整改进展、业绩改善及H股上市的后续推进情况。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实习财经研究员 孙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