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证监局对一名券商投资部原总经理开出470万元罚单,此事成为年内资本市场“老鼠仓”系列整治中的标志性案例。尽管相关交易并未产生实际违法所得,但监管部门依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施以重罚,清晰传递出对“老鼠仓”等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强硬信号。纵观年内,重庆、吉林、安徽、上海等多地证监局相继开出类似罚单,表明一场覆盖全国、无死角的监管风暴正在持续深化,资本市场生态的“净化工程”已进入高压常态化的新阶段。
“老鼠仓”作为一种典型的证券违法行为,其本质是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获取未公开信息,抢先于其所管理的账户进行交易,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客户与机构利益之上。这种行为首先是对信托责任的根本背叛,违背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行业基石。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它不仅直接损害投资者利益,更严重扭曲了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并可能引发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广泛信任危机。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蔓延,将长期损害行业的创新动力与金融稳定,侵蚀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
从近期处罚案例看,“老鼠仓”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方面,违法手段更加隐蔽,部分涉案人员通过他人账户进行操作,试图规避监管;另一方面,涉案人员职位多样,从基金经理到券商投资负责人,显示出风险点广泛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证监局“零盈利仍重罚”的处理,也意味着监管的逻辑发生了深刻转变——监管部门不再仅仅以“是否获利”作为追责前提,而是将“信息滥用”这一行为本身,视为对市场秩序的根本性破坏。这种从惩罚结果到惩戒行为的转变,是中国资本市场从注重“规模扩张”迈向追求“质量提升”的关键一步。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基石在于公平与信任。当前,随着监管重拳持续落地,“不敢违”的震慑效应已初步显现。然而,要构建“不能违、不想违”的长效治理机制,仍需监管、机构与从业者形成合力。金融机构必须压实内控主体责任,筑牢信息隔离墙,加强员工行为管理;行业需培育合规文化,使守信尽责成为内在自觉。唯有通过多方协作,彻底铲除“老鼠仓”滋生的土壤,才能真正让资管行业回归价值投资的本源,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为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石潇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