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讯员乔光先报道 近年来,招远市大户陈家村以“统分统”经营模式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图为大户庄园漫山遍野的种植园。
■编者按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山东牢记嘱托,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自下而上”基层探索与“自上而下”高位推动相结合,探索形成以片区建设为抓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路子。片区是什么?成效怎么样?下步怎么做?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剖析总结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借鉴和经验。
□ 本报记者 张兆友 毛鑫鑫
10月8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前河岔村,“乡聚前河·共富新程”2025大场镇田园音乐节收官。片区化的聚合之力,让“诗和远方”的美好交响,从连片沃野缓缓淌入人们心田。
10月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第一次写入国家顶层设计。
一个是齐鲁田园的生动实践,一个是国家蓝图的战略擘画,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这一路径,完成了从基层探索到国家行动的关键一跃。这一跃,源自对“千万工程”经验的创新实践,源自“莱西经验”“诸城模式”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成于山东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使命下的率先破题。
站在“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蓄势起航的关键节点,剖析山东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样本,既是对一省一地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为全国绘制乡村振兴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的实践路径。
(一)从“点题”到“破题”
时代之问,山东作答;谆谆嘱托,重于泰山。
时间回到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并就推动“五个振兴”作出了系统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时再次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乡村振兴如何破题?齐鲁样板怎样打造?这是一道时代考题,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山东必须完成好的政治答卷和时代使命。
仔细审读这道考题,“样板”二字,重若千钧。它要求山东,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全面振兴,更要在产业升级、人才集聚、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组织强化上,为全国蹚出路子、提供范式。
这份考卷,考验的是山东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定性,考验的是推动“五个振兴”协同并进的系统性,考验的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前瞻性,更考验的是一个大省“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与智慧。
答好这张时代考卷,山东底气何在?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农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多项指标领跑全国: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8万亿元、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11406家、占全国1/10;农产品出口1648.2亿元、占全国22.5%,连续26年领跑全国。“全国农业看山东”的背后,是“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
但要真正答好这张考卷,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行,满足于“单点盆景”式的突破更不行,必须找到一把能打开全局的“金钥匙”。
片区化推进的思路,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政治自觉和使命驱动下应运而生。这既是山东将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战略抉择,也是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内在要求。
2019年,省委农办启动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每市选择几个片区先行试点探索。
2022年,在深入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以片区建设为抓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思路打法逐步成型,谋划写入省委、省政府文件。
2023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和“实施片区化整体推进”分别被写入了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省委、省政府召开高规格现场推进会议。
2024年,片区建设写入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发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引领带动作用。
2025年,《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的实施意见》印发,对打造引领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片区等作出部署安排。
一路走来,坚持高位推进,做实“一把手”工程,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建立“条+块”协同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一步一个脚印,一环紧扣一环,从思路打法到落地见效,从打造实施到引领带动,山东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子愈发清晰。
从全国层面来看,多个省份都在探索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但山东起步相对较早、铺开面相对较大,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坚持连片统筹,抓好协同实施,形成了一套合理划定片区、整片发展产业、整片实施建设、整片统筹资源、整片提升治理的经验做法。目前,省市县梯次建设片区2070个,覆盖行政村1.8万余个,取得明显成效。
实践证明,创造性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片区建设已经各地实践印证、切实可行。它打破了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路径依赖,将分散的村庄聚合为协同的发展共同体,从根本上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为“打造样板”找到了一条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的现实路径。
(二)从“单打”到“抱团”
为什么要建片区?它何以重塑乡村面貌,点亮农民笑容?这团播撒在齐鲁沃野的“发展火种”,蕴含着怎样的聚合之力?
答案,写在各地火热实践里。
看临沂,自2019年起,该市以乡镇为单元,每年重点扶持24个片区,通过规划、环境、产业、组织、资源“五个连片”,推动村庄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推进”。截至目前,临沂已建成市级以上片区193个,覆盖3314个村庄、占全市村庄总数的46%,片区内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30%,呈现出“抓一片、成一片”的扎实成效。
答案,也映照在片区蝶变中。
济宁泗水龙湖湾,这个覆盖12个村庄的“知名”片区,曾面临近半村集体年收入不足万元的窘境,青壮年外流、村庄“空壳化”问题突出。而如今,这里年均吸引游客50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7500万元,带动400多人返乡创业,村集体年均收入突破20万元。龙湾湖的转身,正是山东乡村振兴从“点上突破”走向“连片风景”的生动缩影。
片区建设的今昔对比,折射的恰是山东必须直面的普遍现实:全省5.4万个行政村中,多数规模偏小、基础薄弱、资源分散,“单打独斗”难以集聚现代要素,更无力承载“五个振兴”的系统性落地。
现实的困境,呼唤路径的突围。片区化推进,成为山东在深入审度省情、把握发展规律后作出的必然选择。
——这是遵循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过去,农业“小散弱”与同质内卷并存,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削弱抗风险能力;“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导致资源分散、成效不彰;人才、资本等关键要素因单村承载力有限而持续外流。
顺应发展规律,从产业看,现代农业必须融入全国大市场、服务新发展格局,连片发展有利于提升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和全产业链水平;从生态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治理保护必须超越村域界限,按生态系统推进;从公共服务看,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唯有在更大范围优化布局,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从文化看,文旅融合需依托更广阔的空间载体,才能实现文化的系统性传承与创新;从人才看,最稀缺的资源必须在更具规模的产业平台和成长空间中配置,方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所有这些,都必然要求突破“一村一庄”的狭小边界,在更广阔的空间尺度上寻求最优解。
——这是破解转型困境的对症之策。
回顾历史,山东农村长期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分散发展,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了个体生产活力,也形成了“单村作战”的格局。
在以前,乡村发展多聚焦单个“明星村”打造,虽培育出一批示范典型,却难以大面积复制推广。例如,区位好、基础强的村发展快,偏远薄弱村则可能被“边缘化”,区域差距拉大,导致乡村发展“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失衡局面。当“单打独斗”的路越走越窄,就必须“攥指成拳”,走出区域协同、互利共赢的新路子。
片区化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布局、协同发展,有效打破了行政壁垒和资源瓶颈,将地理相邻、资源互补的村庄整合为发展共同体,让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从根本上破解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均衡问题。
——这是践行人民至上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农村百姓的期盼,早已从“吃饱穿暖”升级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民意看,群众对共同富裕的渴望,内在要求缩小村际差距,实现协同共富。如若村庄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强弱分化的不均衡发展态势,显然与百姓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不符。
在众多乡村振兴片区,不仅农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合理配置建设幼儿园、养老联合体、民生综合体,全域改造村卫生室,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养老、购物等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这正是共同富裕在乡村层面的扎实落地。
可见,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绝非山东的偶然选择,而是植根于农村发展的历史脉络,针对当前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顺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融合科学发展理念与地方实践智慧形成的系统性变革。
(三)从“行政区”向“功能区”
片区,究竟是一副怎样的模样?和以往又有什么不同?
所谓片区化,绝非简单地将地理相邻的多个村庄机械叠加,其核心在“化”,在于“协同”而非“合并”,通过统一规划、统筹资源、联动发展、协同治理,从而实现从“行政区”向“功能区”的深刻转变,激发“1+1>2”的系统聚合效应。
规划布局,是片区成功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从具体实践来看,山东各地选择区位优势好、产业基础好、资源潜力大、基层党组织强、带动能力强的村庄,作为片区骨干引领村,合理确定片区范围、大小,并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制定片区实施计划,每年规划建设片区300个左右,其中省级70个,分好类、排好队,明确建设优先序,确保“抓一片、成一片”。
目前,山东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已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组织连片共建——按照“大带小、强带弱”的思路,探索推行“党建引领、联村共建”,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像临沭县曹庄镇“好日子”片区,以朱村为核心实施“一村带九村”,成立由镇党委、市派第一书记、10个村居党支部组成的片区党委。抓住党建关键,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了发展资源,片区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深度整合农业开发项目,带动整片提升。
产业连片发展——挖掘片区资源禀赋、文化积淀,筛选有潜力的特色产业,每个片区重点培育1-2个主导产业,联村建设、抱团发展。
像临朐县寺头镇“红果·金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围绕山楂产业,引进加工企业,生产的山楂条、山楂棒等系列产品占据国内七成以上市场,还深挖山楂产业文化潜力,打造山楂盆景、山楂手串等文创产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冠世园·榴光溢彩”乡村振兴片区,围绕石榴产业,采取“连片种植+庭院经济”模式,扩大石榴种植规模,还大力发展石榴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旅游,实现产业全链条发展,农民也能从多环节上增收致富。
服务连片优化——结合实际情况,系统推进片区内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卫生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乡镇全覆盖。
像沂源县“沂河源”片区,围绕群众反映最为迫切的吃饭、洗澡、看病以及购物、文化、娱乐等需求,建设了3处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配备长者食堂、便民澡堂、文化活动室、理发室等设施场所,7个村1000余名群众养老助餐服务实现全覆盖。
治理连片增效——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实践路径,建立片区共建共商共享机制,推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
像济南市章丘区明水街道“明山绣水”片区,探索形成了“一卡两化三队伍”基层治理工作方法,也就是以便民联系卡为桥梁,以“网格化+信息化”为支撑,构建党员先锋队、矛盾调解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队三支队伍,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工作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山东各地的片区化探索,如同星火燎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实践形态。当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了、产业竞争力更强了、区域发展更均衡了、乡村面貌更靓丽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就更足了。
未来,随着由“小片”到“大片”、“少片”到“多片”的持续深入,山东将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推动齐鲁大地全面振兴,为全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