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图为2025宁津县健身器材展览会。 |
近日,鑫巨(深圳)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琳来宁津调研后,在当地干部的推介下参观了宁津县中华传统家学文化园。“本来是冲着宁津县产业优势来的,没想到这里的文化底蕴也这么深厚,一个重视文化建设的政府,营商环境肯定会让人满意。”陈琳感慨道。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中华蟋蟀第一县”“中国五金机械产业城”“中国实木家具之乡”,近年来宁津跳出“拼政策、比补贴”的传统招商路径,将文化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软实力”与吸引投资的“强磁场”,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聚人气、以人气促商机”的县域招商新路径。 文化当“连心桥”: 让招商有了“宁津辨识度” “交通便利、成本低廉,这些优势其他地方也有,现在带客商先看我们独有的文化,再聊产业,反而更能增加客商对我们的认可度。”宁津县经合中心主任方康的话,道出了当地招商思路的转变。 宁津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县”,拥有杂技文化发源地、蟋蟀文化发祥地、民俗文化传承地、红色文化光大地、美食文化集聚地等系列特色文化标识。“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客商考察不仅看产业,更看人文环境,宁津的文化氛围浓、生活便利,企业才愿意留。”宁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府党组成员王逢阳说。 文化强“产业根”: 让落地企业有了“归属感” 宁津的文化底蕴,既藏于传统文化肌理,更植根于产业发展土壤。宁津历史上就是有名的“锢漏之乡”“小炉匠之乡”。进入新时代,宁津县委、县政府明确聚焦五金机械制造和家具制造“一金一木”核心产业,五金机械产业又细分为健身器材、电梯、农机、汽车零配件等21个门类,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今,宁津已形成近3000家健身器材企业的产业集群,年产值近140亿元,占据国内商用健身器材70%的市场份额,成为全国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聚集了300多家电梯企业,年产值超60亿元,既有建筑加装电梯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整梯及零部件生产聚集地;宁津家具全行业经营主体超过5000家,形成产值160亿元的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大的实木家具产业集群。全县4.5万家经营主体,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实现县内全配套,大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成为吸引投资的核心优势。 “宁津始终把企业家当自己人、把企业的事当自家事,这份诚意让我们外来企业快速融入当地发展。”伏安特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滨感慨道。作为一家集技术研发、加工生产、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企业,伏安特电子年产各类变压器、电感器达1亿只。从签约到入驻新城智谷产业园,公司仅耗时3个月便完成落地。公司去年营业额突破1.18亿元,亩均税收252万元,成功跻身当地亩均效益冠军企业。 品牌文化是赋能产业协同发展的“黏合剂”。宁津率先推出“宁津健身器材”“宁津电梯”“宁津家具”“宁津农机”等区域公用品牌,已授权企业53家,打造辨识度高、信誉过硬的“宁津制造”形象。 文化塑“精工魂”: 让产业升级有了“硬支撑” 宁津的产业根基,离不开世代相传的工匠精神。从历史上走街串巷的小炉匠、小工匠,到如今深耕产业的技术能手,“精益求精、执着坚守”的匠心早已融入宁津的产业血脉,成为“宁津制造”的核心密码。 这份匠心在“一金一木”核心产业中持续发光发热。健身器材企业的生产车间里,老工匠带着年轻徒弟打磨产品细节,轴承的精度误差控制在微米级,焊缝的平整性要经过多轮检测;实木家具厂里,工匠们坚持手工雕花、精细打磨,一块木材要经过烘干、打磨、上漆等十余道工序,既保耐用性更显艺术感。 为传承匠心、培育新人,宁津推出“三万人才大培训”,重点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等7类群体,开展电商类、产业技能类等8大类、37项技能培训,聚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的产业人才队伍。同时在全县打造尊商重企的社会环境,让优秀企业家上主席台、坐C位,大张旗鼓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典型事迹,连续多年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倾听诉求,在全县释放发展经济、突出工业、服务企业、尊重企业家的鲜明信号。 “营商环境的比拼,最终是文化和生态的比拼,宁津不搞‘政策洼地’,而是靠文化涵养‘生态高地’。”宁津县委书记高善玉说。当地摒弃“急功近利”的招商思维,转而从文化入手,打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环境。 如今,宁津招商成效显著:累计走出去招商235次、请进来招商316次,现有在建项目23个,新签约项目17个,共有项目线索36个,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用地集约节约的项目相继落地,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孟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