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近日发布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该公司实现收入305.02亿元,同比下降12.1%;期内净亏损1.27亿元,而上年同期为净利润1.86亿元。这意味着,高鑫零售再度陷入亏损。
面对下滑压力,管理层在报告中强调通过门店调改等寻求破局。值得注意的是,高鑫零售提到,未来,门店面积将缩减至6000至7500平方米。
而作为“大卖场一哥”的大润发,过去卖场面积通常在1万平方米以上。在大卖场业态普遍承压的当下,高鑫零售还尝试以“中润发”等中型超市形态进行转型。“中润发”门店经营面积为1500至3000多平方米。不过,截至2025年9月底的半年度,高鑫零售已关闭6家大卖场和1家中型超市。
期内亏损1.27亿元
高鑫零售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销售货品、会员费及租户的租金收入。报告期内,该公司来自销售货品的收入为290.81亿元,同比减少41.05亿元,降幅达12.4%。
高鑫零售解释称,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加剧及消费疲软,导致平均客单价下滑;此外,受到中秋节与国庆节重叠的“日历效应”影响。
期内,高鑫零售同店销售增长为-11.7%;同期,租金收入为14.03亿元,同比减少1.05亿元,降幅7%。高鑫零售将租金收入下降归因于“降租稳租、持续优化租户结构以及商店街调改带来的暂时性影响”。
报告显示,高鑫零售期内的毛利为77.19亿元,同比减少8.07亿元,减幅为9.5%;毛利率由24.6%略升至25.3%。
该公司解释称,毛利率提升主要得益于淘汰长尾及低品效产品、加快推出新产品、提升自有品牌渗透率、深化供应链协同等措施。
不过,这些调整并未转化为更好的利润表现。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六个月,高鑫零售亏损1.27亿元;同期,该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为1.23亿元。
“调改”成为经营主线
在高鑫零售的中期报告中,“调改”一词多次出现,成为其应对困境的重要策略。
其中,“调改”不仅涉及门店空间布局与商品陈列的调整,还包括淘汰低效门店、精简商品、提升自有品牌占比、缩减门店面积等措施。
报告显示,报告期内,高鑫零售已完成3家华东区门店的整店调改;3家华南区门店完成生鲜及加工产品(包括熟食、烘焙、米面点)的区域调改。
在卖场布局上,该公司提到,将长节货架改为短节货架,取消主通道并弱化强制动线,降低货架高度等。
同时,高鑫零售表示,“未来,门店面积将缩减至6000平至7500平,与精简后的15000支商品数适配度更高”,同时扩大商店街空间,打造社区生活中心。
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半年度,高鑫零售共关闭6家大卖场和1家中型超市;同期,新开三家大卖场。截至2025年9月30日,其称已签约两家中型超市,其中一家在施工中。
目前,高鑫零售共有462家大卖场、32家中型超市以及7家M会员店。其中,约65%为租赁门店,35%为自有物业门店。
高鑫零售称,将加速推进门店调改,本财年计划完成逾30家门店的整店调改或区域调改,预计下财年之前完成逾200家门店调改。
不过,“调改”是否能带来真正的盈利改善,仍有待市场检验。
济南等五地建成前置仓
面对业绩压力,高鑫零售还提出三年战略,计划通过商品精简与差异化、门店调改、前置仓布局、会员运营等实现“高品质增长”。
其称,以“大超”为核心,积极发展“中超”和前置仓业务,通过“一店一方案”推进门店调改,淘汰低效门店,推动门店向社区生活中心转型。
高鑫零售提到,继续推进自有品牌战略,打造“超省”“润发甄选”两大自有品牌。
在仓储与物流方面,其表示,已形成13个常温仓与25个冷链仓的仓储体系。报告期内,该公司正式启动前置仓项目。截至2025年9月,已在上海、江阴、沈阳、济南、清远五地建成前置仓,单仓平均面积约500平方米,日均销售额约5万元。
高鑫零售称,前置仓依托大超资源,结合周边用户需求制定组货方案,并实现一日一配或一日多配。未来三年,其计划将线上业绩占比提升至40%-50%。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