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导报记者日前从山东省商务厅获悉,2025年前三季度,山东对金砖国家进出口达5506.23亿元,约合773亿美元。照此计算,山东对金砖国家年进出口额或将突破千亿美元!11月10日,前来济南参加 “对话金砖—山东企业创新发展交流会” 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就金砖扩容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的新机遇等议题,接受了经济导报记者的专访。
在许勤华看来,金砖扩容后,成员国与伙伴国的经济体量、经济体制及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差异。这一横跨亚非拉的合作网络,不仅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扩容空间,更催生了绿色转型创新的新动力。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制度优势等将充分释放,形成发展新动能。
更重要的是,合作机制的统一将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在缺乏协同框架的合作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往往导致高额沟通成本,而金砖扩容后,统一合作框架下的政策协调性持续增强,有效减少了各类合作壁垒。经济导报记者在前期采访中了解到,已有参会嘉宾明确提出,希望与国内企业在绿色能源领域开展精准对接。
许勤华表示,这种对接将为国内企业拓展国际业务带来多重积极意义,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在国家层面,金砖合作框架下将实现政策高效对接,保障合作协同性;在金融层面,绿色转型离不开资金支持,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作为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项目筹措资金的重要平台,将随着扩容迎来绿色转型投资的持续增长;在企业层面,将有效破解跨国合作中的标准融合与对接难题,为企业跨境经营扫清障碍。
针对金砖扩容后如何落实贸易便利化协定、降低贸易成本的问题,许勤华提出,未来有望在国家主导下,推动自由贸易便利化协定升级。可依托升级版协定,在成员国及伙伴国的特定区域设立兼具保税仓储与智能协同功能的合作载体,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提升贸易效率。她强调,中国在主导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建设中积累的丰硕实践成果与成熟经验,经过实践检验,可有效赋能金砖国家合作框架建设,进而构建起既契合各成员国核心利益诉求,又能充分满足中国国内企业发展现实需求的多边合作新模式。
随着全球南方国家持续加入,金砖国家间的比较优势愈发凸显。以能源领域为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超60%至70%,实现跨越式高速提升。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层面系统性的政策引导与战略规划、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与产能布局优化,以及全产业链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核心技术的迭代突破。
金砖国家的能源格局与发展定位差异显著,部分为能源资源出口国,部分为能源消费大国,部分以能源运输通道为核心角色,还有部分处于多元发展定位。而中国在低碳转型中积累的成熟技术路径与实践经验,对金砖国家及全球南方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些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其发展阶段与转型诉求,与中国曾经历的发展历程高度契合。我国新能源领域的 “新三样” 等优势产业及智慧化、数字化能源解决方案,可助力相关国家跳过传统化石能源依赖阶段,直接迈向光伏、光储一体化、风光储氢一体化等低碳导向的可再生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成为中国在能源领域极具分享价值的实践成果与合作亮点。
山东作为工业大省,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且正全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许勤华认为,在绿色转型大背景下,山东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国际合作中,绿色发展技术路径的推广离不开文化影响力支撑,山东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其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山东产业体系完备,能源领域众多民营企业在下游环节各展所长,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传统产业向创新型业态转型的实践经验尤为突出。
目前,不少山东企业已走向全球各大洲,在非洲关键矿产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及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取得亮眼成效,这些源于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深厚积淀,将为金砖国家合作提供宝贵的实践样本。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