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11月4日在第四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致辞时表示,中国证监会将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目标任务,系统谋划推出更多有力度的开放举措。
在全球金融格局深度调整的关键节点,李明在第四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释放的信号,既彰显了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更勾勒出制度型开放的清晰路径。以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扩大沪深港通标的为核心的举措,正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在开放与安全的平衡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开放的深度,取决于制度的精度。作为连接境内企业与全球资本的关键纽带,境外上市备案制自施行以来,通过跨部门协调机制的高效运转,已实现制度规则的持续完善与协同效率的稳步提升。从顺丰控股、华润饮料等龙头企业顺利完成赴港上市备案,到备案流程的透明化升级,政策供给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不断增强,为企业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坚实保障。
互联互通机制的扩容,则为开放注入了实质动能。沪深港通历经十年发展已构建起风险可控的跨境投资新模式。此次明确扩大标的范围,不仅将进一步纳入更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更计划把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REITs等新型产品纳入其中,这与此前科创板“1+6”政策带来的市场层次丰富化形成呼应。标的扩容与此前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形成合力,将持续提升市场流动性与定价效率,让全球投资者更便捷地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红利。
开放的进程中,风险防控始终是底线支撑。李明在致辞中明确提出“加强开放环境下监管能力建设”,凸显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统一。从深化跨境监管执法合作,到强化资本跨境流动监测,一系列风控举措构建起全方位防护网。这种“开放先行、风控托底”的思路,在扩大市场准入的同时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与证监会“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工作主线高度契合。
当前,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已突破119万亿元,科技板块占比超四分之一,市场内在稳定性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开放举措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支持香港推出国债期货丰富离岸风险管理工具,到引导国际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开放正成为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