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至,敬老情更浓。这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提醒我们时刻关注长者的身心健康。在诸多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中,听力下降常常被忽视,却悄然剥夺着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什么是老年性聋?它并非“自然衰老”那么简单
老年性聋,是指6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内耳及听觉神经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导致的双耳对称性、渐进性听力下降。它并非简单的“年纪大了听不清”,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疾病。相关临床显示,听力下降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相当一部分60岁以上的长者正经历不同程度的听力功能减退,且随年龄增长逐步上升。因此,了解其自然衰老的属性,有助于我们以科学态度看待老年性聋,但绝不能因此忽视其带来的严重影响。
沉默的“杀手”:听力损失对老年人的多重危害
许多人认为“耳背”是正常现象,无需治疗。但事实是,长期听力障碍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老人因听不清而减少社交,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在家庭中,沟通不畅可能引发误解与矛盾;此外,听不清环境声音(如汽车鸣笛、火警报警)也大大增加了跌倒和意外事故的风险。更严重的是,研究证实,未干预的听力损失与老年痴呆风险显著相关。老年性聋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度和生活质量的“沉默杀手”,及早干预至关重要。
重阳敬老:科学守护“银发”听觉健康
当老人看电视调高音量、在嘈杂环境中听不清、常答非所问时,可能是老年性聋的信号。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内科主任王明明提醒:应尽早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进行听力检查。通过纯音测听、言语测听等专业评估,可明确听力损失程度与类型,为科学干预提供依据。
日常生活中,建议老年人避免长期噪声暴露,慎用耳毒性药物,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戒烟限酒。更重要的是,家人的耐心与支持是听力受损老人最大的慰藉,日常交流时应面对老人,语速放缓,吐字清晰,多使用肢体语言,共同营造无障碍的沟通环境。重阳节至,让我们更加关注老年听力健康,倡导“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理念,帮助每一位长者都能清晰聆听世界的声音,乐享幸福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