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一则消息引爆理财市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当日发布《关于促进养老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明确将稳步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自通知印发之日起,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试点期限三年。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后,更多投资者可以参与其中,享受到养老理财产品带来的稳健收益;并且试点理财公司会在购买、赎回、分红等方面进行灵活设计,能更好地匹配投资者个性化养老需求。
试点扩至全国
《通知》明确,适度提高产品流动性。依托现有市场及金融基础设施,研究建立养老理财产品转让、质押等服务机制,满足投资者罹患重大疾病等情形下流动性需求。围绕探索提供多样化养老金融服务,《通知》要求,为投资者提供养老理财账户服务。支持试点理财公司为每位投资者开立养老理财账户,记载投资者持有养老理财产品份额及其变动情况,协助投资者做好养老资金储备和规划。同时鼓励试点理财公司发行10年期以上,或者最短持有期5年以上等长期限养老理财产品。支持试点理财公司依法在养老理财产品购买、赎回、分红等方面进行灵活设计,更好匹配投资者个性化养老需求。
实际上,早在2021年,养老理财产品就开始试点。
2021年9月15日,原银保监会选择在“四地四家机构”,即工银理财在武汉和成都、建信理财和招银理财在深圳、光大理财在青岛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试点期限一年,试点阶段,单家试点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以内。
2022年1月,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容,合资理财公司贝莱德建信理财获批在广州和成都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
2022年3月1日起,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由“四地四机构”扩展为“十地十家机构”,试点地区扩大至“北京、沈阳、长春、上海、武汉、广州、重庆、成都、青岛、深圳”十地,试点机构新增交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6家机构。对于此前已开展试点的4家理财公司,单家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上限由1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新增的6家理财公司,单家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上限为100亿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认为,经过4年试点,此次金融监管部门将试点推向全国,是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具体举措,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丰富的选择,也鼓励更多家庭将部分储蓄转化为长期养老投资,也将为理财市场和资本市场引入更多“长期资金”,更好地支持金融市场和养老产业发展。
将有更多理财产品面市
济南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家庭资产规划师李娜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此前的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已取得一定成果,10家银行理财公司发行了50多只养老理财产品,合计募集规模接近1100亿元,且整体表现稳健。

李娜表示,目前在售的产品期限普遍较长,在投资策略上,主要配置低波动、高信用等级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并辅以适度比例的权益类资产或衍生品进行增强,整体风险等级多为R2级(中低风险)。
在李娜看来,《通知》将规模上限与理财公司资本实力直接挂钩,为业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额度空间。多家理财公司发展养老理财业务的空间得到拓展。以农银理财为例,其规模上限从500亿元跃升至947.38亿元。此外,工银理财上限约为946.40亿元,招银理财上限约为936.44亿元。
李娜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试点初期,五年期产品发行规模较大,当时业绩比较基准设定相对较高,部分达到5.8%左右。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目前产品年化收益率多在3%—4%区间,投资者对此满意度仍然较高。“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固收类产品能够实现3%—4%的稳定收益已属不错,较好满足了老百姓的养老资金保值增值需求。”李娜表示。
经济导报记者查询中国理财网后发现,招银理财发行了5只养老理财产品,募集额度超过270亿元;建信理财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数量最多,高达12只,工银理财紧随其后。从收益上看,都还不错。
以贝莱德建信理财贝安心2032养老理财产品1期(封闭式)存续养老理财为例,产品类型为混合类公募净值型产品,风险等级为R2级(中低风险),封闭期限为10年(到期日:2032年5月10日),业绩比较基准5%—10%。不收取认购费,不收取超额业绩报酬。截至2025年9月30日,理财产品净资产1.91亿元,总份额1.57亿份,净值为1.215425元。
“试点扩大至全国后,更多投资者可以参与其中,享受到养老理财产品带来的稳健收益。同时,《通知》鼓励发行10年期以上或最短持有期5年以上的长期限养老理财产品,并支持在购买、赎回、分红等方面进行灵活设计,能更好地匹配投资者个性化养老需求。”李娜表示。
不过,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济南投资者要想投资养老理财产品,还得再等等。
10月31日,经济导报记者走访了济南多家银行,均被告知暂时尚不能买养老理财产品。“昨天(10月30日)刚下的通知,今天不会有产品销售。估计最快也得下个月(11月份)才会有产品面市。”一家试点银行的客户经理这样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