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至11月1日,2025中国海洋能源与装备产业融合发展国际论坛暨博览会(下称“第二届海能会”)在青岛中铁世博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国网烟台供电公司员工服务海上光伏项目(图片来源:大众网)
作为我国首个聚焦海洋能源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的国家级高层次会展活动,第二届海能会以“向海图强,融合创新”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技术标准计量中心、水利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船级社,国电投、大唐、华能、华电、中电建、中能建、东方电气、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能源央企,明阳智慧能源、金风科技、国晟世安科技、远景科技、协鑫科技等大型新能源上市企业,中科院、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中国信通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和山东省、青岛市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的40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和专业观众齐聚一堂,研讨新时代塑造海洋能源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开创能源经济新赛道新动能新风口若干重大问题。

塑造新时代海洋能源“三链”
海洋能源是全球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到2030年,海洋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能源结构的15%至18%,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和丰富岛屿资源,正加速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走出一条向海图强之路”!有了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升级战略的全面部署,第二届海能会正在积极践行,通过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高层次会展活动,塑造新时代海洋能源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开创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新动能新风口,推动“十五五规划”期间海洋能源成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据第二届海能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滕晓东介绍,第二届海能会是经上级批准的国家级论坛,由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能源与装备建设分会与国电投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中石油海洋工程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和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七个单位共同主办,是我国首个聚焦海洋能源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推动海洋能源与装备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性、国际性、市场性高层次会展活动。其宗旨是贯彻“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战略部署,积极适应能源产业由陆向海发展趋势,塑造海洋能源全产业链,推动海洋能源与装备产业融合发展,以高端论坛和专业展示为平台,通过学术交流、专业对接、成果展示,优化资源配置,探寻合作机遇,凝聚发展动能,推动能源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我国海洋能源和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海洋能源产业真正成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支撑、绿色低碳转型强大动能,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扩大“朋友圈”,“落地”海能技术
第二届海能会高度重视会展质量与效率,坚持专业性、国际性与市场性相统一,采用了“会展分离,先会后展”的创新方略——2025年聚焦高端论坛,邀请业内一流专家,聚精会神,研究海洋能源产业发展的“真”问题,且“真”研究问题,为国家“十五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献计献策,确保论坛研究深度与广度。2026年转向大型专业性、国际性和市场性博览会,充分展现国家“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海洋能源产业“蓝绿能源结合”、“能源与装备结合”、“AI赋能”、“军民两用”和“陆海统筹”等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彰显其品牌信誉、专业影响力与市场导向。
第二届海能会持续三天的议程中,除了举行了“新时代中国海洋能源与装备产业融合发展与国际合作”的主旨论坛之外,还举行了“RCEP框架下的海洋能源经济技术合作”“海洋能源工程通用建设标准构建”“海上风电前沿技术与市场拓展”“海洋能源与储能技术装备”“海上光伏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氢能前沿技术与海洋能源产业”“AI+海洋能源与装备”七大专题论坛和“无人岛开发与能源岛建设试点论证”。每个论坛不仅创新性强,而且精彩纷呈,全方位探讨海洋能源与装备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路径和重点。
第二届海能会七个主办方中发挥协调作用的是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能源与装备建设分会(以下简称分会)。该分会作为横跨我国能源与装备制造(含电子信息)两大行业,广泛联系政府主管部门,各类能源和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广大专家学者的国家级学术团体,坚持以构建新时代海洋能源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为历史使命。在第二届海能会上,该分会佘葆青副秘书长代表主办方发布了《动员海洋能源与装备企业开拓进取,走有中国特色向海图强创新发展道路的倡议》(青岛倡议),提出了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海洋能源与装备建设产业规划;完善新时代海洋能源与装备产业政策体系;打破行业壁垒,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大融合创新力度;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四点倡议,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一致认同和热烈响应。
专业化、国际化和平台化
在10月30日举行“新时代中国海洋能源与装备产业融合发展与国家合作”主旨论坛上,主办方邀请了国电投集团首席科学家柴茂荣教授、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际部主任姜浩博士和明阳智慧能源全球业务总裁张应启博士分别做了《氢能技术创新与海洋能源技术》《中外海洋能源合作的现状、机遇、挑战及建议》《超大型海上漂浮式风电技术与发展》三个学术报告,与会专业观众分享了海洋能源最新经济技术成果和发展前景的一次难得学术盛宴。而在第二届海能会平行论坛现场,“海洋能源工程通用建设标准构建” “海上风电前沿技术与市场拓展”“海洋能源与储能技术装备”“海上光伏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氢能前沿技术与海洋能源产业”“AI+海洋能源与装备”等专业论坛上,参会专家既有创新技术分享,也有学术思想“交锋”。长期从事海洋技术标准研究的国家海洋技术标准计量中心汤海荣研究员,在参加了 “海洋能源工程通用建设标准”专题论坛时表示,“无论国标、行标还是团标均源于实践,因而,海洋能源技术标准体系发展和改革必须认真倾听来自生产实践一线专家的声音”。
第二届海能会的另一大特点是国际化视野与国际性讨论。海洋能源产业“天然”具有跨国属性,其产业链、供应链也需要在全球分布。因而,第二届海能会十分注重国际视野和国际性讨论。在“RCEP海洋能源经济技术合作”专题论坛上,MI Jachkson Jinhong(美)教授和程亮(澳)教授分别做了《RCEP驱动下的海洋能源产业协同与跨境金融创新》和《海底管缆在位稳定性关键技术及其在RCEP区域的应用》学术报告,与中国同行共同探讨在RCEP框架下,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开展RCEP成员国海洋能源经济技术合作,贯通 RCEP贸易要素与能源要素联系,夯实RCEP 合作基础,拓展 RCEP 合作内容,推动中国海洋能源企业“走出去”,以国内循环吸引RCEP资源要素,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第二届海能会组委会认为,构建海洋能源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因而,第二届海能会首创“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对接直通车”模式,通过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论坛,有意让相同行业和专业背景的企业代表与专家学者开展面对面研讨,直接对接项目和交朋友,有力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据介绍,作为我国首个聚焦海洋能源全产业链建设、推动海洋能源与装备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性国际性市场性高层次会展活动,第二届海能会组委会还将着眼于国家“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和新时代海洋能源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建设要求,积极筹划将于2026年举办的中国海洋能源与装备产业融合发展博览会筹备工作,搭建“十五五规划”期间海洋能源与装备产业融合发展与合作高端平台,推动我国海洋能源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注入蓝色动能。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