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浙江金科汤姆猫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300459.SZ,下称“汤姆猫”)披露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6.97亿元,同比下降19.77%;归母净利润为-4393.98万元,同比大幅下降152.61%。其中,第三季度,公司营收为2.34亿元,同比下降20.06%,归母净利润为-1361.29万元,同比下降234.06%。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汤姆猫连续多个季度出现业绩下滑甚至亏损,与其七八年前凭借着“会说话的汤姆猫和朋友们”(Talking Tom and Friends)系列产品跻身全球顶级手游发行商之列的辉煌时期,形成了强烈反差。
昔日凭借现象级IP享誉世界的汤姆猫,如今正面临核心业务增长乏力、IP规模化变现受阻、AI转型前景未明等多重困境。站在传统业务萎缩与新兴业务未稳的十字路口,这只“会说话的汤姆猫”,会沦为时代的眼泪吗?

汤姆猫的前世今生
汤姆猫的辉煌始于2010年。彼时,由外商独资的全球性公司Outfit7在成立仅一年后,便推出了“会说话的汤姆猫和朋友们”IP系列移动应用。凭借创新的“触摸互动+语音模仿”核心玩法、萌趣的卡通形象设计,以及精准的多语言本地化策略,该系列应用迅速引爆全球市场,汤姆猫也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早期现象级的休闲娱乐IP。
2017年,浙江金科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科文化”)直接及间接收购了Outfit7公司71.4%股权,并于2018年3月进一步收购剩余28.6%股权,实现100%控股,一举拿下“会说话的汤姆猫和朋友们”这一全球现象级IP。2018年,受益于Outfit7并表,金科文化营业总收入跃升至27.25亿元,同比增长超100%。截至2018年末,“会说话的汤姆猫家族”系列移动应用全球累计下载量超过95亿次,月活跃用户数(MAU)稳定在3.5亿人次以上,日活跃用户数(DAU)达5613万人次。
然而,自2019年起,在公司主动剥离传统化工业务、全面转向IP运营的战略调整期,叠加核心游戏产品迭代放缓与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金科文化营收进入下行通道。
2019年,公司营收同比大幅下滑32.83%,降至18.31亿元。2020年,得益于用户线上娱乐需求增长,以及与字节跳动穿山甲广告联盟深度合作带来的变现效率提升,公司营收跌幅显著收窄至1.28%,录得18.07亿元。至2021年,公司营收企稳回升至19.41亿元,同比增长7.43%。为彻底明确公司主业与品牌形象,金科文化于同年正式更名为“浙江金科汤姆猫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此后三年,汤姆猫营收持续承压。根据公司披露,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6.33亿元、13.48亿元和11.43亿元,年均降幅超15%。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97亿元,同比下降19.77%,不足2018年峰值的四分之一。
在发布2025年三季度财报后,10月27日,汤姆猫股价收于4.51元,下跌1.74%。此后,至10月30日,汤姆猫迎来了连续的股价下跌,累计跌幅达1.99%,最低触及4.42元。
难商业化的IP
在全球范围内,“汤姆猫家族”IP的影响力依然强大。截至2025年6月,其系列应用全球累计下载量已超250亿次,月活跃用户达4.7亿,动画作品全球播放量突破1100亿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汤姆猫可观的全球流量,却并未有效转化为商业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汤姆猫的IP变现模式高度单一。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主营业务中,广告收入占比高达72.41%,游戏发行仅占10.7%,新商业服务(如线下乐园、授权)合计不足14%。这种“重广告、轻内购、弱衍生”的结构,在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后,变得异常脆弱。相比之下,三七互娱(002555.SZ)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达23.45亿元,巨人网络(002558.SZ)同期净利润达14.17亿元,它们的成功在于通过《斗罗大陆》《黑神话:悟空》等重度游戏实现高ARPU值的内购收入,构建了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汤姆猫的IP虽拥有250亿次累计下载量,但用户多为“一次性体验者”,缺乏深度付费转化能力。
事实上,作为首批享受到IP红利的公司之一,汤姆猫并非没有意识到IP的重要性,反而一直将“汤姆猫”IP的深度运营和泛娱乐化拓展作为战略重点。从线上游戏、动画内容制作,到尝试线下主题乐园、IP授权衍生品等,汤姆猫在IP商业化道路上的探索从未停歇。然而,与国内外成功的同类型IP运营商相比,其商业化深度和广度均存在显著差距。

“汤姆猫未充分挖掘IP的商业化潜力。”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认为,汤姆猫最亟待补齐的短板是产品创新与渠道联动。“汤姆猫的IP衍生品业务仍以传统静态玩具为主,未像竞品那样实现技术升级。”卢克林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游戏和动画产业虽然有一定影响力,但产品端未能及时推出与内容热度匹配的衍生品,导致IP热度无法转化为销量。”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同样认为,汤姆猫IP商业化协同的明显缺口,在于产品端创新乏力,以及与渠道端存在高度割裂。郭涛建议,汤姆猫的IP商业化落地,需建立“内容上线即衍生品上市”的敏捷响应机制,同步通过私域流量池强化用户生命周期管理,填补协同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汤姆猫的IP形象虽具亲和力,但其核心产品仍停留在“语音模仿”“点击互动”等初级阶段,缺乏情感陪伴、持续成长、个性化交互等现代用户期待的深度体验。反观拥有“喜羊羊与灰太狼”“巴啦啦小魔仙”IP的奥飞娱乐和拥有“魔法星”“飞飞兔”IP的实丰文化,早已开始布局多模态交互、情绪识别、长期记忆等AI功能,将玩具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陪伴”。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31日收盘,汤姆猫的总市值为163.1亿元,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17.7亿元,净利润为-4394万元,远低于行业平均的5.798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毛利率为87.67%,远高于行业平均的57.89%。
极高的毛利率印证了汤姆猫轻资产模式的历史优势,但负的净利润和低迷的市值,则是其当下陷入增长困境的真实写照。当支撑高毛利的经典产品业绩增长已然乏力,如何将虚高的毛利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可持续的净利润,是汤姆猫价值能否获得重估的关键。
“AI+IP+Agent”战略成新希望
面对传统主营业务的增长瓶颈,汤姆猫将破局的希望押注于“AI+IP+智能代理(Agent)”战略,但其转型之路成效待考。
2022年,汤姆猫设立子公司上海金科汤姆猫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切入脑机接口领域并申请多项专利。然而,该公司成立三年以来,至今仍未推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前沿技术的落地前景尚不明朗。
更具象的AI产品尝试出现在2024年底。彼时,公司推出首代“汤姆猫AI情感陪伴机器人”,并宣称已训练出专属的“汤姆猫情感陪伴垂直模型”,并上线抖音、京东、天猫、拼多多、小红书等主流线上平台和Z.Pilot黑科技体验店、万象城等线下商业综合体及科技潮玩连锁店。据公司披露,2025年3月至5月,该产品在抖音、京东、天猫的GMV环比增幅显著,分别达到137%、96%和163%,显示出一定的市场热度。然而,该业务目前收入严重依赖硬件销售,尚未建立起可持续的服务订阅或内容付费模式,其利润空间正受到供应链成本与市场推广费用的双重挤压。

今年6月,汤姆猫在机构调研中透露,已对宇树科技的机器狗产品进行了前期研究和二次开发,目前已实现该产品与汤姆猫AI机器人的语音控制功能的协同,旨在拓展居家与养老陪伴场景。但此项目仍处于研发测试阶段,尚未获得稳定订单或产生实质性收入。
尽管商业化成果有限,汤姆猫在研发上的投入却未因业绩压力而松懈。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6.97亿元,研发投入占比约18.25%,虽较去年同期下降9.61%,但受营收下降的影响,研发投入占比反而上升了2.05个百分点。
“手游起家的高管团队习惯短期的版本迭代,若用同样节奏去追三年才能落地的硬件和AI赛道,必然形成‘风口来了我来了,风口走了我撤退’的短期化战略。”山东隆湶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李富民向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在AI业务研发方面,汤姆猫选择多点开花不是坏事,但需要注意研发要坚持长期主义。“真正的拐点要看它能否把IP情绪价值转化为数据飞轮:让用户愿意为了‘汤姆猫’这个角色而不是‘机器人’这个品类买单,否则只是蹭了AI概念的儿童故事机。”李富民如是说。
值得玩味的是,在没有基本面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汤姆猫股价在连续4日下跌之后,于10月31日迎来了大幅反弹。当日收盘报4.64元,涨幅达4.98%,成交额达9.77亿元,主力净流入9826万元。
市场普遍认为,此次异动主要受政策预期驱动。10月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将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受此利好提振,10月31日,A股AI相关板块整体走强。作为Wind概念板块中明确标注“AI陪伴”“多模态模型”“虚拟人”“AI应用”的标的,汤姆猫成为资金在板块轮动中的短期聚焦对象。有市场人士向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尽管汤姆猫的AI机器人产品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但其IP属性与AI概念的强绑定,或使其极易成为游资青睐的标的。
无论是对IP的深度运营,还是对AI业务落地的探索,汤姆猫需要的,并非追逐转瞬即逝的风口,而是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深耕与重建。它必须证明自己不仅“会说话”,更能在新时代“说对话”。否则,高研发投入与低效商业转化之间的失衡,将不断消耗其IP的剩余价值,最终使其沦为一滴令人惋惜的时代眼泪。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石潇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