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熏洗疗法包括熏法和洗法,一般先熏后洗。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熏”为熏蒸之意,即将药物煎后产生蒸汽熏蒸患部;
“洗”为淋洗、泡洗之意,即待药液降至合适温度,再以药液淋洗、浸泡全身、局部或患处。
我国中药熏洗疗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殷时期,宫廷中就盛行用药物进行沐浴,以防治疾病。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洗浴法、熏浴法的记载。金元时期张从正把熏洗疗法列入治病方法。
熏洗疗法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的吸收和渗透进入人体,湿润的药物能增加水合作用和皮肤的通透性,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能力,结合经络的沟通作用、脏腑的调节以及局部的刺激达到治疗的目的。
熏洗宜在密闭房间中进行,将配置好的药物放入锅中煮沸,待蒸汽加热使室内气温达到40℃左右即可进行,熏蒸15~20min后,待室温降低,再用药液洗浴。时间一般为15-30min,最长不宜超过1h。
临床上的常用方剂:
1.五倍子汤-选自《疡科选粹》
药物组成: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各30g。
功用: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用于痔疮、脱肛等肛门病。
2.石榴皮煎液
组成:石榴皮制成100%煎液。
功用:用于淋巴结炎、多发性疖肿、外伤感染、轻度表浅烧伤等的治疗。
3.活血止痛散-选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土鳖虫300g 当归600g 乳香(醋炙)120g 自然铜(煅,醋淬)180g 三七120g
共为细末,每264g细粉兑研冰片6g。
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