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理功能的自然退化
进入老年后,肝脏代谢能力、肾脏排泄能力都会下降。年轻人吃一片止痛药,很快就能代谢掉,而老人可能需要更久才能排出体外。如果药物堆积,就可能带来副作用。
2. 合并疾病多,药物种类多
很多老人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关节炎等,需要同时服用 5 种甚至 10 种以上药物。药多了,管理就容易出问题:漏吃、重复吃、剂量搞错、药物之间“打架”,都可能危及安全。
3. 记忆力和行动能力减退
记忆力下降、视力模糊、手抖、吞咽困难等,都可能导致用药错误。比如,有的老人忘记吃药就补两片,有的药片看不清说明书,就随便吃。
4. 缺乏用药知识
不少老年人存在误区:
“药吃多了伤身,所以要少吃” → 自己减量或停药;
“药价高的一定好” → 自行购买替换;
“别人吃这个药有效,我也吃” → 盲目模仿。
这些行为都会增加风险。
二、用药前:
准备充分,减少隐患
1. 整理一份
“个人用药清单”
这是保障安全的第一步。
♥建议:把所有正在吃的药都写下来,包括西药、中成药、保健品;写明药名、剂量、用途、每天吃几次;定期带着清单给医生看,避免重复。
♥案例:王奶奶既吃复方感冒药,又吃止痛片,结果两种药里都有对乙酰氨基酚,造成肝脏负担。后来,医生帮她调整后症状缓解。
2. 提前告诉医生过敏史
比如,有人吃青霉素会过敏,有人对磺胺药过敏。如果忘记告知,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3. 考虑老人的日常情况
记忆力差 → 用分格药盒或闹钟提醒;
吞咽困难 → 询问医生是否能换口服液或小剂量;
视力不好 → 在药盒上贴颜色标签,红色=早上,蓝色=中午,绿色=晚上。
三、用药中:
严格执行,科学服用
1. 按时按量,
不要随便加减
老年人对药物更敏感,有时一小片药就可能产生强烈反应。
♥牢记:医生开的剂量是经过计算的,不能自己改;不要因为“今天没症状”就停药,也不要因为“疼得厉害”就多吃几片。
♥案例:张叔叔膝关节痛,自己加大剂量吃布洛芬,结果引起胃出血,被紧急送医。
2. 吞服时要注意
姿势和方法
药片配足量的温水(约 200ml),不要干吞。
卧床老人吃药时,床头抬高 30–45°,防止呛咳。
3. 观察身体反应
吃药后如果出现:头晕、皮疹、恶心、心慌、便血等,要引起重视。
♥方法:记下吃药的时间和症状,带给医生看;不要自己停药或乱吃其他药来“对冲”。
4. 避免药物“打架”
不要一边吃降压药,一边喝葡萄柚汁,会影响效果;
感冒药、止痛药很多都含相似成分,不能重复吃;
一定要问清楚:哪些药能一起吃,哪些要间隔时间。
四、用药后:
坚持随访,长期安全
1. 建立“用药日记”
写清楚:每天几点吃了什么药,身体感觉如何。复诊时交给医生,方便调整用药。
2. 定期复查不可少
长期吃药的人,尤其是:
吃降糖药 → 要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吃抗凝药(如华法林) → 要查 INR、注意是否有出血;
吃降压药 → 要监测血压。
3. 增强依从性
(坚持吃药)
很多老人觉得“药伤身”,就偷偷停药。其实:药物就像雨伞,病还没好就停药,就等于雨没停就把伞收起来,结果病情容易复发甚至加重。
五、不同场景下的
安全用药提示
1. 高血压、
糖尿病等慢性病
固定时间吃药;
配合家庭血压计、血糖仪监测;
若漏服,不要一次吃两倍。
2. 感冒时
不要叠加吃好几种感冒药;
注意说明书,看是否含对乙酰氨基酚;
多喝水、多休息,比乱吃药更有效。
3. 镇痛药
尽量短期、小剂量使用;
有胃病的人,要配合保护胃的药;
出现黑便、呕血,立刻停药就医。
4. 外用药
(贴膏药、药膏)
用前清洁皮肤,避免贴在破口上;
激素类药膏不要长期用,否则会依赖;
贴膏药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皮肤过敏。
六、家属能做些什么?
家人是老年人安全用药的第一守护人。
可以帮忙做到:
1、每周整理一次药盒,检查药品有效期;
2、提醒老人按时吃药,不要随意增减;
3、陪同复诊,把用药日记交给医生;
4、发现异常反应,及时就医。
安全用药,不只是医生护士的事,更是每位老年人和家属的责任。从用药前的准备,到用药中的监测,再到用药后的随访,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研究表明,持续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老年人的用药风险,提升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守护银龄健康,从一粒小小的药片开始。吃药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保障。只要科学管理,让药物真正发挥作用,老年人不仅能长寿,更能健康、安心、有尊严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