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农银理财、中银理财、招银理财等在内的多家理财公司发布公告称将阶段性下调理财产品费率,包括销售服务费、固定管理费、托管费等,部分理财产品的固定管理费率最低降至0%。在资管行业竞争加剧、投资者风险偏好趋稳的背景下,理财公司此番集体“让利”,既是主动优化投资者体验的积极尝试,也是应对规模增长压力与行业变局的现实选择。
费率下调的底层逻辑,源于产品收益中枢的系统性下移。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达32.13万亿元,其中固收类产品规模为31.21万亿元,占比97.14%,持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投资者对稳健型产品的需求依然旺盛,其对“保本保息”的理财预期仍未改变。然而,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空间正受到明显挤压。Wind数据显示,固收类产品收益率,已从年初约2.3%—2.5%区间,逐步回落至1.8%—2.0%区间。
为增强产品吸引力,理财公司选择“让利”于投资者——通过压缩管理费、销售服务费等中间成本,直接增厚投资者净收益。例如,招银理财“招睿稳泰封闭146号”产品将固定管理费由0.15%调降至0%;中银理财“乐享天天6号”产品固定管理费由0.15%降至0.01%,销售服务费由0.30%降至0.01%。此类操作并非个例,而是2025年以来行业常态化的策略选择。
这一趋势亦受到监管环境的推动。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谁代销、谁负责”的追责原则,强化信息披露与适当性管理,倒逼机构从“销售导向”转向“服务导向”。费率透明化、让利化,正是履行信义义务、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的务实之举。
对投资者而言,费率降至0%不等于“无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本质仍取决于底层资产表现。当前“固收+”、现金管理类产品虽费率低廉,但其收益仍与债市波动、信用风险紧密挂钩。部分产品虽管理费为零,但若底层债券违约或利率上行,净值仍可能回撤。
资本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可以有更透明的菜单。此次费率下调潮,既是行业对投资者的诚意回馈,也是理财公司从“规模导向”迈向“质量导向”的关键一跃。当费率不再成为收益“黑洞”,当投资者真正感受到“被重视”,银行理财才能在资管新规后的“第二增长曲线”上,走得更稳、更远。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石潇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