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有关“无堂食”新规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无堂食”外卖商家的专项规范引发行业震动。新规以“专属标识+全链管控”为核心,直插“幽灵外卖”滋生的监管盲区。
当前,中国网络餐饮已成长为年规模突破1.4万亿元的超级市场。日均2.3亿单的交易量背后,是消费者“手机点一点、美食送到家”的便利生活。
然而,繁荣表象下暗流涌动:部分商家将线下后厨变成“隐形加工厂”,表面上是“网红风”装修、“五星好评”扎堆的“完美店铺”,实际上却是游走于监管边缘的“幽灵外卖”,通过伪造经营地址、美化线上形象、操控用户评价,将卫生隐患、食材风险悄然转嫁给不知情的消费者。
媒体发布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某地消协2024年调查显示,34%的外卖投诉直指“幽灵外卖”,其中因食品卫生问题引发的急性肠胃炎占比超六成。
“幽灵外卖”的泛滥,本质是信息不对称催生的监管真空。此次新规的亮点,在于以制度性设计打破“线上美化、线下失序”的恶性循环。新规一旦实施,监管将从“事后救火” 转向“事前防控”。
征求意见稿明确的三重核心举措极具针对性:要求线上店铺招牌与实际实体店一致、取餐地址与经营资质登记地址相符,根治了“证地不符”的造假空间;强制加注“无堂食”标识,为消费者装上“知情权滤镜”;“后厨直播”的要求,则让后厨操作全程可追溯。
这些规定既回应了消费者对“吃得明白、吃得安心”的核心诉求,更与头部平台的自律实践形成共振。
此前京东外卖拒绝无实体堂食商家入驻,率先向“幽灵外卖”发起进攻。通过产权核查、实地验店、明厨监控接入等机制,构建起“线上展示即线下实景”的信任体系,并从150万入驻门店中清退了约8000家不合格的无堂食店。严格筛选商家,看似增加了运营成本,实则赢得了消费者的长期信任。这证明京东在外卖行业的自律探索已获监管认可,也印证了企业先行先试的实践为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京东的实践更提供了“社会共治”的生动范本。其首创的全民监督机制颇具深意:用户举报违规商家可获奖励,这种激励机制让消费者从被动受害者变为主动监督者。新规明确要求平台搭建技术支持体系,正是要将这种“平台透明+全民参与+监管深入”的模式推向全国。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过去,监管多依赖消费者投诉触发的事后追责,如今则以前瞻视角切入风险源头,将隐匿于平台页面后的商家真实状况推向前台。当信息壁垒被打破,劣质商家失去生存土壤,合规经营者将因透明化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空间,行业终将告别野蛮生长,步入以安全为底色、以品质为内核的规范发展轨道。从长期来看,外卖行业的竞争焦点也将从过去的“烧钱补贴”逐渐转向供应链效率和食品品质的深耕。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